戈壁深处,青春为“光”而歌

2025-10-22

戈壁滩上的坚守,意味着什么?

是活动板房里冬冷夏热的辗转难眠,是沙尘暴来袭时无孔不入的沙砾;是深夜里紧盯工程进度的专注目光,是晨光熹微时键盘上悄然落下的薄沙;是零下20摄氏度寒风中冻僵的双手,是哈口热气继续拧紧的螺丝。

更意味着,当仪表盘上跳动的数字汇成电流,输向远方的教室、工厂、医院,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被点亮时,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了值得。

河西走廊以西,风沙常年肆虐。44岁的张志超站在光伏阵列间,深蓝色的光伏板在烈日下熠熠生辉。他抹了把汗,手套上还沾着清晨检修留下的灰渍——这已是他从国神准东煤电公司准东电厂技术部主动请缨,扎根戈壁光伏基地的第十二个月。

图为国神准东煤电公司光伏建设现场

十五年前,这个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凭着扎实的技术和勤恳的态度,一步步成长为技术骨干。他先后参与了2×660MW火电机组、4×6MWp分布式光伏、600MW基地新能源等重大项目建设,在团队协作中攻坚克难,在项目并网时共享喜悦。抽屉里厚厚一摞“先进个人”证书,见证着他的成长。

舒适的环境、稳定的工作、同事的认可,原本可以让他在熟悉的轨道上平稳前行。直到在某次行业论坛上,西北戈壁光伏项目的航拍画面震撼了他:数万块光伏板在荒漠上绵延如海,将阳光转化为清洁电能,沿着银线输送千里。

“新能源是未来的方向,”他说,“能参与这样的大项目,比守着过去的成绩更有意义。”

2024年,国神公司启动戈壁光伏基地建设。当报名名单公示时,同事们都难以置信——这位正值事业上升期的技术主管,竟选择奔赴“喝风吃沙”的一线。张志超却意志坚定:“光伏产业需要懂技术、能吃苦的人。我到一线解决问题,这是责任,更是机遇。”

初到戈壁,基地还是一片荒芜。活动板房是宿舍,煤气灶轮番做饭,沙尘暴时常光顾,清晨醒来被褥上总覆着细沙。虽然熟悉电力系统,但光伏施工现场仍有诸多新挑战。他带领团队制定验收标准,严格把控桩基深度、垂直度、混凝土强度等关键指标,为光伏支架安装奠定坚实基础。

去年11月,为抢在寒潮前完成已浇筑光伏桩基验收,张志超带领团队起早贪黑。

“光伏桩基是项目的‘脚’,”他蹲在桩基旁,一边用卷尺反复测量,一边解释,“桩长误差要控制在5厘米内,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3毫米。过程质量关乎未来25年的运行安全,这道关必须把牢。”

戈壁的石子硌得膝盖生疼,他却始终全神贯注。

图为张志超计算如何优化施工

深夜气温骤降至零下20摄氏度,卷尺刻度模糊不清,他就哈着热气反复擦拭;液压设备效率下降,他就裹着棉衣守在一旁;手指冻得握不住笔,就往手套里塞暖宝宝。每晚回到板房,他总借着台灯光亮整理验收数据,标注不合格桩基,拟定改进方案。

基地负责人巡查时,看到张志超睫毛结霜仍一丝不苟地复核垂直度,不禁动容:“扎根戈壁,求学赶超,有你在,技术关我放心。”

当最后一根桩基验收合格,晨曦初现时,张志超想起入行时师傅的教诲:“能源的本质,是人类对光明的向往。我们电力人,就是为这份向往搭梯子的人。”

那一刻,风中的沙砾仿佛都带着温度。

9月21日凌晨,雷电黄色预警突然传来。正在整理技术汇报的张志超心头一紧——雷电对光伏设备威胁极大。他立即带着年轻技术人员冲进雨幕,借应急灯光仔细排查每个角落。雨水顺着安全帽流进衣领,他仍反复叮嘱:“仔细检查,不能留任何隐患!”直到凌晨五点确认设备完好,大家才拖着湿透的身躯返回。虽然冻得发抖,脸上却洋溢着安心的笑容。

图为张志超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试验单位对已浇筑完成桩基进行低应变检测(左三)

如今,张志超负责的光伏区域不仅工程进度领先,设备完好率更是达到100%。他的笔记本里夹着一张珍贵照片:2024年10月开工时,团队成员在漫天黄沙中笑得灿烂。尽管风沙迷眼,每个人的笑容都比阳光更明媚。

“别人说我们是‘戈壁追光者’,”张志超说,“其实光就在我们手中。”

44岁的年华,没有都市的闲适,缺少家人的陪伴,却在戈壁滩上书写着新时代技术人员的担当。那些被光伏板转化的阳光,那些沿电缆奔涌的电流,正是他献给祖国大地的深情告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国家能源集团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