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抹高原红!是青春熔了“冻土”,亮了“空气之灯”

2025-09-18

  在氧气稀薄、阳光暴烈的“世界屋脊”,一场筑牢电网安全基石与拓展新能源版图的硬仗正在多个战场同时打响。中国能建洛斯达公司青海高原压气储能开发团队——这支以年轻干部郭晋民为核心,平均年龄不足30岁、被数科集团授予“青年文明号”的年轻劲旅,肩负着多重使命。这支队伍的根,深扎于2022年初的西北冻土,当时由韩鹏辉同志带领的三人“先遣队”率先挥师压储战场,在配合数科深地中心完成超过100个潜在项目室内外选址的同时,更将洛斯达的市场触角首次扎进广袤西北,播下了市场开发的种子。洛斯达青海高原压储开发团队,正是在此坚实基础上组建、壮大,从最初的3人小组快速成长为如今10余人的专业化队伍。他们深度扎根青海,主导了格尔木、乌兰、贵南等压储项目的前期开发,并同步推进了如甘肃酒泉玉门300MW、陕西铜川耀州区350MW等标志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的前期开发工作。作为洛斯达的市场先锋,他们肩负的使命是在复杂环境中为项目落地扫清市场障碍,在“生命禁区”配合攻克技术难题,更要在西北广阔大地上多开点花,不断开拓中国能建压缩空气储能的商业化版图。

青年团队在“世界屋脊”上的坚定身影

  破译高原“地质密码”,足迹丈量三地“冻土”

  项目初期,质疑声如高原寒风般凛冽。“在海拔3000多米、环境这么恶劣的地方搞大型储气库?技术可靠吗?”——这样的质疑声,在格尔木、乌兰县、贵南县项目的启动阶段都曾响起。每一个“世界屋脊上的首个”,都意味着巨大的未知风险和认知鸿沟,建立信任如同在高原冻土层上掘进,艰难而缓慢。但在这个年轻团队的字典里没有退缩。技术攻坚的第一步,就是用双脚丈量大地,与地质对话。

   初踏戈壁的震撼与“无人区”的骄傲

  “至今清晰记得初入选址点时的情景,车辆在昆仑山中的广袤戈壁艰难穿行,直至彻底无路。推开车门瞬间,无人区的死寂与苍茫扑面而来——信号全无,莫说人影,连只飞虫都杳无踪迹,唯有漫天黄沙裹挟着无边的空旷,令人心悸。”团队老队员董永岗回忆道。

  高原的阳光毒辣,风沙打在脸上生疼,每一步都深陷沙土,汗水瞬间蒸发,只留下盐渍,条件异常艰苦,但内心却涌动着一种奇异的骄傲感——我们正在这片亘古荒原上,为未来的绿色能源打桩定位。

用脚步丈量无人区的能源未来

  “陷车爆胎?家常便饭!每次挖车换胎,都是在跟大地拔河,挖完一身汗混着盐碱,工服都能立起来!”董哥笑着说。但每一次与大地的深入对话,都让这份艰辛变得值得。


与大地的对话—风沙中挖车


  临危受命的“硬骨头”与无形的“学习战场”

  乌兰项目是团队与能建内部单位中电工程、山西院合作的首个项目。对所有人来说,这都是一块全新的“硬骨头”,一次真正的“第一次”。

  作为洛斯达在压储领域的先头兵,团队深知肩上市场开发和经营协调的重担。团队从进入的第一天就立刻进入“战时状态”,没日没夜地投入战斗。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我们从电价政策、合理规模确定、当地电力交易市场规则,到技经参数的精细化测算,展开了全方位、高强度的深入学习与探讨。办公室里灯火通明是常态,白板上写满了复杂的公式和讨论要点。

  为了在极其有限的窗口期内高效推进工作,团队在实战中摸索出了“白昼精准勘测、星夜深度分析、黎明汇总决策”的“高原高效三班循环”模式。白昼时成员分组奔赴不同选址点与政府相关部门,“技术组”配合深地中心技术专家进行实地地质调查,用脚步和仪器精准捕捉每一处关键数据;“市场组”则穿梭于地方政府部门之间,沟通协调、汇报进展、争取支持,确保市场通道畅通。星夜时成员们白天采集的海量现场数据、市场信息被迅速汇总、录入、初步整理,“技术组”连夜进行数据处理和图件绘制;“市场组”则分析政策动态、准备次日谈判材料。黎明时全体成员们迅速聚集,“技术组”汇报初步分析结果和存在问题,“市场组”通报最新政策动向和潜在风险。团队负责人韩鹏辉带领大家快速研判,在白板上勾勒出当日重点任务和风险应对策略,形成清晰的“作战指令”。一杯浓咖啡下肚,各小组又带着新任务,迎着高原的第一缕阳光,再次出发。

  这种近乎连轴转的循环,最大限度地压缩了信息传递和决策链条,让这支年轻的队伍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为项目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紧张激烈的“无形战争”,考验的是我们的学习能力、研究深度和协作效率。每个人都成了“速成专家”,只为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后续项目落地扫清障碍。

  水土不服与流沙中的意志熔炉

  对于初上高原的队员而言,项目的第一道难关并非技术图纸与合同条款,而是身体与环境的残酷对话。稀薄的氧气让人头痛欲裂、夜不能寐,干燥的空气像砂纸般摩擦着喉咙,就连看似简单的吃饭喝水,也因高原反应导致的食欲不振和肠胃不适变得异常艰难。

  天刚蒙蒙亮,团队成员白铁岩不是被闹钟吵醒,而是被肠胃一阵火烧火燎的绞痛硬生生拽了起来,他连滚带爬的起床,冲向老队员郭晋民的房间:“郭哥,你那儿还有肠胃药吗?”房间里传来有气无力的回应:“兄弟,我这也没有余粮了!”。身体在发出最原始的抗议,每一步行走、每一次呼吸都成了需要克服的生理挑战。

爆胎换胎成为了“家常便饭”


尝尝陷入戈壁的车轮


  当队员们刚“收拾”好自己的身体之后,就要马不停蹄地赶往项目现场,勘探选址的脚步一刻也不能放缓。抵达现场之后,顶着令人窒息的头痛强行推进已是常态,车轮深陷于无情的戈壁,队员们不得不顶着剧烈头痛和发软的双腿,在滚烫灼人烈日下的荒滩上徒步跋涉,奋力推车、寻找稳固路基。

  每一次深陷,都是对虚脱边缘的体能又一次的压榨;每一次在缺氧环境下徒步勘察新点,都是意志与大自然的角力。这里,不仅是探索未知之境的前沿,更是一场在极端自然环境下,用血肉之躯对抗极限、熔铸钢铁意志的无声战役。

  融化市场“认知冻土”,三线并进拓“疆土”

  市场开拓,是另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艰苦卓绝的战役,在格尔木、乌兰县、海南州三线同时展开。面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缺氧”与“严寒”,“青年文明号”们将高原攻坚的韧劲与智慧倾注于此。

  破译“禁区密码”,从质疑声中闯出生路

  格尔木300MW压缩空气储能项目蓝图宏伟,却横亘着不同寻常的障碍——站址大量涉及高度敏感的军事管理区。“涉及这么多军事秘密,手续怎么可能批得下来?”外界的质疑如戈壁风沙般扑面而来。

  面对这片特殊的“冻土”,团队主动出击,深度沟通,带着使命必达的决心与专业严谨的态度,反复向相关军事管理部门汇报、协调,严格签署保密协议;精密规划,规避红线,利用专业地理信息手段,在政策允许的边界内反复优化选址方案;坚韧不拔,打通关节,在繁琐复杂、层级极高的审批流程中,以翔实的资料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最终一一攻克难关。

突破军事禁区审批——格尔木项目的关键一役


  当所有准入许可和批文尘埃落定,曾经的质疑声被惊叹取代——这不仅是一个项目的破局,更是在特殊领域开辟通途的能力证明,为后续开发树立了关键标杆。

  重塑信任基石,让搁浅的“高原旗舰”重新启航

  乌兰200MW/800MWh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本应2023年开工,如今建设进度严重滞后,与政府合作深陷信任危机泥潭。

  核心挑战不再是技术,而是如何融化这块因过往波折形成的“信任冻土”。团队深知,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政府信任的严重缺失。面对如此困境,我们开诚布公,厘清责任,主动对接政府各部门,坦诚面对历史问题,清晰界定权责;快速行动,兑现承诺,针对前期遗留的关键“堵点”,投入精锐力量,以“说到做到”的执行力迅速取得突破;高频沟通,透明运作,建立定期汇报机制,让政府实时掌握进展与解决方案。

  凭借专业与担当的切实行动,团队逐步消融了坚冰,重新赢得了政府的信任,让这艘搁浅的“高原旗舰”获得了重启的宝贵“绿灯”,为项目后续推进奠定了最坚实的政企合作基础。

  以“实锤”破“画饼”疑云,智取稀缺“绿能通行证”

  在海南州这片新能源的“兵家必争之地”,争取有限的新能源指标竞争白热化。地方政府见惯了企业“画大饼”却难以落地的案例,初次接触便直言不讳:“你们是不是也像很多企业一样,只是来要指标的?落地有没有保障?”面对“画饼”的尖锐质疑,空谈蓝图毫无意义。团队深谙,唯有用“真金白银”的投入和“硬核实力”的数据才能击碎疑云。

  团队以行动破题,三箭齐发,精准物探摸清地下脉络、科学钻探锁定关键数据、技术方案同步迭代打磨,在指标归属尚未明朗之际,便以前瞻布局与实干实绩,为项目落地夯基垒台。

技术团队实地采样,夯实项目可行性根基


地质钻探现场——用“铁数据”说话


  当详实、精准、一手的地质钻探成果和分析报告呈现在政府面前时,这些沉甸甸的“铁数据”成为最有力的语言,无声却雄辩地证明了项目的可行性、公司的决心与执行力,彻底消除了“空头支票”的担忧。

  团队凭借扎实的技术方案和看得见、摸得着的勘探成果,成功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为这个划时代的项目锁定了宝贵的“绿色通行证”。

  智慧殿堂的无声战役

  评审会上的青春身影与政企共识的深度叩击

  洛斯达公司承办的青海海南州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可行性研究评审会在西宁圆满落幕。这场在海拔3000米高原打响的“地上地下双线战役”,汇聚了国内顶尖专家智库与地方政府力量,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原压缩空气储能工程按下建设加速键。

  面对高海拔评审的会务挑战,洛斯达青年团队组建专项会务团队,精准编制覆盖数百名专家领导的接站住宿、会场调度、医疗保障三维方案,实现高原缺氧环境下“零差错”通勤保障。

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现场


  团队积极推动与海南州政府建立会前协商机制,聚焦关键问题,高效达成共识。

  在“世界屋脊”的极巅,在商业开拓的广阔“疆域”,中国能建洛斯达青海高原压气储能开发团队的青春号角从未停歇。他们用坚韧熔融地质与市场的“冻土”,用专业凿穿技术与认知的“坚冰”,用“铁数据”架起信任的桥梁。

被授予“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这支青年军,正以勇毅与智慧,在中国能建数科集团压储战略的指引下,多点布局,纵深推进,为高寒高海拔地区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的商业化落地破冰开路。

  他们在辽阔的青藏高原上,用青春和热血“储”立起的,不仅是一座座电站,更是中国能建拓展新能源版图、服务国家“双碳”目标的坚实基座!那抹跃动在高原上的青春之红,正是点亮中国清洁能源未来“空气之灯”的最美火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