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滨的创新浪潮中,中国能建天津电建旗下子公司天津诚信达金属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诚信达”),正以“天津市瞪羚企业”的新身份,续写着精益化技术突破的篇章。
目前,诚信达手握15项专利(3项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国际领先鉴定、6项行业科技奖,在电力、化工、核电领域精准发力,以精益化研发填补多项国内金属检测技术空白,成为天津电建撬动行业技术升级的核心支点。
45%提效,“人工依赖”到“数据诊断”
在诚信达的测试现场,“全自动MAG焊接机”的机械臂沿倾斜水冷壁游走,熔敷出平滑如镜的焊道——这是国际首次实现超超临界机组的倾斜水冷壁熔敷焊接,更以精益化参数重构行业标准。
过去几十年,焊接、热处理、探伤这三个关键环节主要依赖人工。虽然在完善的安全质量流程控制下,质量得到了很好地保证。但工人要经受恶劣的作业环境,操作能力依靠工人的技能水平,很难做到水平”千人相同”。
李小强工程师解释说:“传统人工焊接时,焊道稀释率常超过15%偏差就达到5毫米,而这台设备能把稀释率压到10%以下,偏差控制在2毫米内,操作距离更是从15米扩展到50米以上。”
比如内蒙古芒来热电厂的相关管道要完成检修焊接作业时,同样的工程量在过去需要8个焊工连轴转要15天,现在一台专机配2个辅助工,7天就能完工。
“我们研发这台设备,就是用技术迭代推进行业技术向前迈步。同时希望把焊机领域的多个环节从‘看经验’变成‘靠数据’,也让焊接工人可以尽量避免恶劣的操作环境。”公司总工程师于达说。
±5℃控温,精密破解核电热处理难题
浙江三澳核电站2号常规岛的建设现场,诚信达“远程智能热处理监控系统”正以±5℃的精准控温,守护核电安全——这一突破,填补了国内核电焊缝热处理远程智能化的技术空白。
管道焊缝的热处理作业是核电项目安全的重要一环,按照施工要求,焊接后的管道得按标准加热到特定温度,保温数小时释放内应力,传统工艺需工人裹厚衣现场值守12小时,手动调控温度并纸质记录;而“远程智能热处理监控系统”借5G连接中控室,可远程完成升降温操作,实时传输数据并自动调功率,更关键的是,它内置了智能分析程序,能识别加热器断裂、控温热电偶损坏、升温异常等12种故障,一旦发现问题,会立即触发保护机制。随即远程停止作业、声光报警、同步推送短信给负责人,实现连续24小时数据监控。
在建设效率方面,系统还解决了以往夜间热处理作业与射线检测作业无法同时进行的难题,让热处理施工安排更加灵活的同时,保障了射线探伤作业时间窗口。
这套系统就像给设备安装上了“24小时的心电仪”,复杂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被记录、监测。“建设单位还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同步开展其他的工程作业,相当于两个医生可以同时为一个病人做手术,项目的安全性及效率大大提高。”项目工程师袁亚亮说。
目前,这套智能热处理系统已经在三澳项目现场稳定运行,实现温度控制要求精确到±5℃,系统设备自动控制,连续120小时无误差。后续相关企业还将积极推动这项技术与常规岛现有的智能”焊接云”平台进行对接,为核电现场的智能建造树立新标杆。
70%辐射降低,精准探伤补齐短板
福建泉州鸿山电厂检修现场,诚信达“智能远程自动伽马探伤机”以精益化设计,破解传统探伤的安全与效率困局,填补国内安全高效探伤设备的市场空白。
作为检测管道焊缝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伽马射线探伤就像给焊缝拍“X光片”。
传统的方式就是由人工去手摇动操作手柄,将射源摇出射源罐进行射线探伤工作,需围蔽200米区域、暂停所有作业,不仅辐射风险高,还常出卡源、丢源事故。
但随着新研发的智能远程自动伽马探伤机投入使用,精准探伤优势立马显现。
新设备将射源、屏蔽罐、传送管道整合为封闭整体,200米外可远程操控,辐射伤害降低70%,同时,放射源还装了定位设施。
“新设备投用以后,现场防护距离缩到50米,一半区域能正常施工,光这一项就帮我们缩短了4天检修工期。”福建泉州红山电厂项目检修负责人刘伟说。
国内市场的深耕,让技术创新有了坚实的应用土壤。“停机检修时间越短越好”的电厂痛点成为研发应用的最好市场。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把实验室里的技术变成能解决现场问题的方案,做成真正解决行业痛点的新设备新应用!”诚信达公司总工程师于达说。
AI研发,精益协同筑牢“天津智造”根基
诚信达的荣誉墙上,6项行业科技奖熠熠生辉:《中频热处理设备研究》《高温紧固件螺栓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研究》等成果获国家级奖项,3项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更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天津市专精特新企业资质,印证精益化创新的硬实力。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执着。
今年初,诚信达与天津大学签订联合研发协议。正式开始启动”光栅看谱镜人工智能检测系统”新项目研发。计划在年内实现人工智能在生产检测技术领域的新突破。
通过企业提供专业设备,经年累积的海量经验数据资料,由天津大学技术团队完成设备改造设计和算法开发。研发团队将从模拟人眼入手: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最终实现让机器学会“看谱线”,实现定性、半定量快速检测。
正如天津电建总工程师于达所言:“获评瞪羚企业是责任,我们将以更精益的技术,让‘天津智造’点亮更多行业,持续填补国内金属检测领域的技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