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组由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7月,全社会用电量102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这是我国全社会月度用电量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在全球范围也属首次。
“用得掉”的前提是“供得上”。10226亿千瓦时用电量背后是“供”“需”平衡的基本逻辑。我国电力消费市场达到单月万亿千瓦时的级别,需要强大的供电保障能力。7月的31个日夜,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助力万亿千瓦时电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血脉”。
全社会月度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彰显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下电力保供的实力与底气。
多重因素驱动用电量增长,电网经历了一场“压力测试”
一个月使用超过1万亿千瓦时电能是什么概念?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与数智部副主任蒋德斌作出解释:“这意味着我国月度用电量规模迈上了新台阶,单月用电量已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年的用电量。”
细探10226亿千瓦时电能的流向:7月,第一产业用电量1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2%;第二产业用电量59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第三产业用电量20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0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0%。在蒋德斌看来,全社会月度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主要受经济增长和连续出现的高温天气等多重因素驱动。
“一方面,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等行业用电量的快速增长,体现了我国经济持续向新向好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7月连续出现的高温天气导致空调等降温负荷攀升,拉动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大幅度增长,河南、陕西、山东、四川、安徽、湖北等地同比增速均超过30%。”蒋德斌说。
10226亿千瓦时电能或流向企业园区,或流向千家万户,都离不开坚强电网的支撑。全社会月度用电量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我国的电网足够坚强,能够在高负荷、大用电量的强压之下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
“此前,我国全社会月度用电量的最高纪录出现在2024年8月,达到9649亿千瓦时。今年7月全社会用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不仅反映了全社会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还体现了我国多年来持续推进各类电源发展、强化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电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健全市场化交易机制、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成效。”蒋德斌说。
覆盖26个省份、88%国土面积的国家电网接入超过28亿千瓦电源装机,服务11亿人口用电。作为世界上输电能力最强、新能源电源并网规模最大的电网,国家电网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和技术优势,建立了发、输、变、用全过程安全管理体系,保持着全球特大型电网最长安全纪录。从电网运行的角度看,7月出现的用电高峰,再次考验了国家电网在极端条件下供电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这对国家电网运行是一次不小的‘压力测试’。”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调度计划处副处长梁志峰介绍,7月,受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影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经营区负荷两次创新高,6个区域电网和17个省级电网负荷累计54次创新高。其间,大电网始终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公司经营区当月用电量达77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59%,经济社会发展用电得到有力保障。
最大2.29亿千瓦电力跨区域跨省份输送,大电网资源配置优势凸显
国家电网顺利通过“压力测试”,得益于强大的电力保供能力和充足的迎峰度夏准备。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入夏前发布的气候预测,公司对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出现高负荷、大用电量的电力保供形势早有预判。在保障各类电源“应并尽并、稳发满发”的同时,公司在7月前建成投运140项迎峰度夏重点工程,提升供电能力超过3000万千瓦,进一步强健了电网“筋骨”,增强了电力保供的底气。
电网“主动脉”方面,随着陇东—山东、哈密—重庆、宁夏—湖南等特高压工程的投运,公司已建成41项特高压工程,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特高压输电网络,大电网资源配置优势更加凸显。“今年夏天,公司经营区跨区跨省输电最大电力达2.29亿千瓦,跨区输电最大电力达1.51亿千瓦,均创新高,有力保障了华东、华中等负荷中心的电力供应。”梁志峰说。
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在6月10日投产送电后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8月15日,这条线路累计输送电量突破50亿千瓦时,单日最大输送电量近1亿千瓦时,约占重庆全市日均用电量的五分之一。
另一条起于新疆的“电力高速公路”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于7月4日进入大功率运行状态,这也是该工程连续第4年达到1100万千瓦输送功率。“整个7月,这条线路输送电量超70亿千瓦时,日均输送电量2.26亿千瓦时,可满足约3600万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要。”古泉换流站四级职员朱涛介绍。
跨区跨省电力互济成为应对用电高峰的重要手段之一。来自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7月,公司经营区省间市场化交易电量完成1300亿千瓦时,特高压直流交易电量完成755亿千瓦时。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快建设,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边界被进一步打破。今年夏天,我国规模最大跨经营区市场化电力交易落地。7月1日至9月15日,来自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超20亿千瓦时电能,通过闽粤联网工程全天候送入华东电网,再送至上海、浙江、安徽、福建,相当于80多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为应对华东地区用电高峰再添一份底气。
“此次交易送受范围更广、规模更大、主体更多,能够在迎峰度夏期间发挥电力保供作用,推动电力资源在全国更大范围优化配置。”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市场交易一部主任汤洪海说。
保供手段不断丰富,电力供应更具韧性更可靠
今年夏天,国调中心组织公司经营区各分部、各省级电力公司开展新型储能度夏常态化集中调用,进一步提升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确保电力可靠供应。
目前,公司经营区新型储能可调最大电力达6423万千瓦,接近3座三峡电站容量,夏季晚高峰平均持续放电2.4小时,有力支撑居民空调负荷最大时段用电,可解电网“燃眉之急”。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持续加快,电力保供越来越看重源网荷储协同发力,新型储能、虚拟电厂、车网互动(V2G)等成为应对用电高峰的新手段。
聚焦电力消费侧,各地纷纷建起的虚拟电厂成为参与电力保供的重要力量。入夏以来,面对湖北电网最大用电负荷4次创新高的保供形势,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组织全省虚拟电厂参与削峰填谷147次,累计调节电量1432万千瓦时,相当于近7.2万户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量。在经济大省、用电大省浙江,充电桩、储能、分布式电源、景观照明等新型主体已参与到市场化电力响应之中,成为用电高峰时段平衡电力供需的“新生力量”。
“‘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领域新主体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虚拟电厂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聚合利用闲置的可调节资源,总规模已经超过3500万千瓦,相当于一个半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源网荷储的友好互动汇聚起分散在电源侧、电网侧、用电侧和储能侧的电力调节资源。大到装机百万千瓦的抽水蓄能电站,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空调、新能源汽车,各类调节资源聚沙成塔,形成保供合力。
截至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3600万辆。7月,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超过40%。夏季用电高峰期,新能源汽车在拉动用电量增长的同时,也通过适时充放电,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电力保供之中。
今年夏天,上海首次开展规模化车网双向互动实测应用,江苏明确新能源汽车参与车网互动放电价格机制,北京积极推进基于新型储能的V2G车网互动协同调控试点项目。为了进一步推广车网互动新模式,公司加强车网互动技术攻关,做好电网接入、电费计量等支撑保障服务,优化电网调度运行方式,积极服务车网互动试点项目建设,助力新能源汽车在电力保供、绿电消纳中发挥更大作用。
自动化生产线运转不停,空调为千家万户送去清凉,新能源汽车驶向远方……7月全社会用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不仅折射出经济增长之“进”,也印证着电网发展之“进”。(记者刘早)
原文链接:月度用电量超万亿,看电力保供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