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烽火淬炼的精神高地,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交通始终是串联历史、赋能当下、通向未来的关键脉络。在中国能建葛洲坝交投公司投资建设的高速公路网络上,总里程超2000公里的钢铁动脉纵横华夏,不仅以现代基建重塑地理空间联结,更以红色基因激活精神传承,让深植于革命老区的信仰力量,在车轮滚滚的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他们早已超越交通基础设施的属性,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在钢桥隧洞的硬核架构与数字导航的智能便捷间,完成红色基因的当代表达;在服务国家战略与赋能民生发展的实践中,实现革命精神与时代使命的深度共鸣。
川陕星火:巴万高速的信仰传递
在秦巴山脉的褶皱深处,巴万高速如一条鎏金缎带,将川陕革命老区的红色地标重新串联。巴中市通江县,素有“一府三乡”之誉,既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也是“中国红军之乡”;与之山水相依的万源市,有着“红色万源”的称号,曾是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打响苏区保卫战的主战场。
91年前,先辈们浴血奋战的支前路线,因群山阻隔渐渐难以适配时代发展需求,交通不畅成为制约县域经济腾飞的“阿喀琉斯之踵”。葛洲坝建设者的到来,为这片红色土地掀开了交通发展的新篇章。他们将修筑三峡大坝时淬炼的“铁军”精神,注入巴万高速建设的每一公里,把巴山儿女期盼已久的“高速梦”,一步步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这条全长120公里的高速公路,不仅缩短了通江王坪烈士陵园与万源保卫战遗址的时空距离,更通过精准的线位规划,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空山坝战役遗址等抗战纪念设施纳入“2小时交通圈”,让红色印记从历史深处走向大众视野。
依托沿线红色资源,巴万高速串联起巴中、通江、万源等县市,打造出“总医院—总供给部—总兵工厂”等主题线路,同时创新构建红色景观、成立“星火工作室”、打造“红色驿站”服务区等,以彩绘、石刻标语、革命主题雕塑为载体,生动再现土地革命时期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场景与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让红色文化与红军精神在通行途中自然传递。——当车辆行驶在巴万高速,红色文化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精神熏陶。
自2021年通车以来,巴万高速更成为激活老区潜能的“金钥匙”。依托“高速+农业+文化+旅游”融合路径,串联起光雾山、诺水河溶洞等自然景观与恩阳古镇等文化地标,助力地方文旅部门打造引流新模式:收费站的景区海报、服务区的“最美乡村”宣传片、沿线的地方特色展品,让藏于深山的“宝藏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财富密码”。如今的巴万高速,既是连接川陕的交通动脉,更是传承信仰、赋能民生的精神纽带。
圣地通途:延黄高速的精神接力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与“总后方”。十三年间,这片土地孕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延安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旗帜。2021年6月30日,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上,延黄高速正式通车——这条全长166.6公里的动脉,将延安至黄龙的车程从4小时压缩至2小时,以“交通厚礼”为革命圣地发展注入新动能,更以建设实践诠释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
修建之路,本就是一场对革命精神的践行。延黄高速需穿越油气区、黄土高原梁峁沟壑、褐马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年有效施工期不足8个月,工程难度远超预期。面对困境,葛洲坝建设者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铁军精神与红军精神深度融合,设立“红色堡垒”,党员带头攻坚地质难题、破解生态保护与施工进度的矛盾,最终让红色高速顺利贯通。
如今,延黄高速的价值早已超越“通勤通道”。作为陕西省重点项目,它是延安连接西安、融入全国的“开放路”,为陕北能源“南下东出”开辟新路径;是带动沿线发展的“致富路”,畅通陕北特色农产品外运渠道,提升延安东南部公共交通均等化水平;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路”,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为延安革命老区振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落地提供坚实支撑。在这条路上,每一辆驶过的车辆,都在续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新时代故事。
荆楚脉络:襄荆高速的古今对话
提及荆楚大地,闻名于世的荆襄古道是绕不开的文化符号。这条连接荆州、荆门、襄阳的交通要道,承载着千年文明记忆,是前人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与荆襄古道并行的襄荆高速,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打造的全国首个BOT模式高速公路项目。这条全长185.4公里的交通动脉,20年来始终作为二广高速主干线,串联起襄阳、荆门、荆州三大农业大市,成为驱动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从“敢为人先”的建设初期,到“智慧蝶变”的运营当下,襄荆高速始终以实践诠释交通强国战略:通过智慧化改造实现“5秒上道、20秒下道”,日均服务车流4.5万辆;依托“交旅融合”模式,让荆门沙洋油菜花海年引游客超百万,服务区“荆品名门”专柜销售额近千万元,惠及上百个村庄;融入荆楚文化元素的服务区设计,让科技便捷与人文厚重在此交融。
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中,它串联起沿线物流“大动脉”,收费站出口周边遍布大小物流企业,为化工厂、零配件制造商提供高效运输支撑;整合鄂西地区优质景区与自然风光,提升了沿线生态旅游圈的整体品质与品牌影响力,促进了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等多元文化元素交融,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助力地方经济繁荣向好。
20年深耕,襄荆高速始终以“标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树立行业标杆,构建覆盖综合管理、运营服务、机电维护、道路养护、安全生产等领域的标准化流程;通过创建“匠心工作室”,传承发扬工匠精神;建立培训中心,大力培养运营管理、专业技术与优秀技能人才;成立“蓝师带”内训师团队,践行“热心、耐心、细心、贴心、暖心”的“五心”服务,让“您的满意,我的追求”从理念变为每一位通行者的真实体验。这条“幸福路”证明:交通不仅是连接空间的纽带,更是传递温度、传承文化的载体。
红色脉络,遍布华夏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葛洲坝交投高速网的红色印记远不止于此:
——在广东,肇明高速途经叶挺独立团诞生地肇庆,串联起沙浦农民协会旧址、钱兴故居等革命遗址,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与革命老区互联互通的“红色走廊”。
——在安徽,和襄高速穿越大别山腹地,连接独山革命旧址、红32师成立地朱氏祠,为老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注入交通动能。
——在广西,全灌高速紧邻湘江战役主战场;田西高速以百色起义纪念馆为媒,开设“车轮上的党课”,让红色教育融入旅途。
——在云南,宣杨高速收费站距虎头山烈士陵园仅8公里,300余名红军烈士的英雄故事,借助“云贵半小时交通圈”广泛传播。
——在山东,济商高速串联铁道游击队纪念园、鲁西南战役纪念馆,为游客追寻红色记忆提供便捷通道。
......
血脉永续,精神长存
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到波澜壮阔的新时代,葛洲坝交投高速公路网络已成为物质文明与精神传承共生共荣的载体。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当年红军的行军路线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叠加,当新能源重卡驶过昔日的支前小道,这条“血脉之路”正在书写新的时代传奇。正如大别山老交通员张富清所言:“当年的羊肠小道走的是救国志,今天的高速公路跑的是富民梦。”
钢钎凿刻的,不仅是穿山越岭的隧道,更是通向民族复兴的精神坐标;车轮丈量的,不仅是纵横交错的路网,更是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的使命担当。在这条永不停歇的“信仰之路”上,葛洲坝交投正以高速为笔、以初心为墨,继续书写着交通动脉与革命精神的时代共鸣,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交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