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慧军与中国褐煤发电的“破冰之旅”

2025-09-04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拉盖草原上,一座高104米、宽76.8米、深89.5米的钢铁巨人巍然矗立——这就是我国首台百万千瓦褐煤发电机组的超大锅炉房,即内蒙古苏能(锡)电项目,一个改写了褐煤利用史的标志性工程。

  站在它脚下的吕慧军仰头望去,钢架结构上凝结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烁,仿佛映照出他在这片土地上洒落的四年青春。从锅炉工地的技术员到统领国家首台百万褐煤机组安装工程的总工程师,这位能源建设领域的老将用二十年的专业坚守,见证了中国电力建设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电力建设就是我的“历史使命”

  2005年,刚从大学毕业的吕慧军来到天津电建时,不曾想到自己将与锅炉结下如此深厚的情缘。“当时分配岗位,领导问我想去哪,我脱口而出——去最艰苦的地方。”这个看似冲动的决定,让他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游牧”生涯。

  在天津电建锅炉公司的头七年,吕慧军辗转全国14个项目饱经北方严寒南方酷暑,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经历的每一锅炉安装工地,都会在笔记本里记下炉型的详细数据尺寸和重要技术参数,关键的系统流程都会以手绘的方式“入脑、入心”,本着“对历史负责、为现在服务、替将来着想”的执着精神,那些一本本泛黄的笔记,后来都成为他参与的火电机组建设的重要参考和宝贵财富

  2012年之后的六年里,他调任天津电建锅炉公司本部工作,负责各工区的安全质量工作,如同“锅炉医生”般支撑服务过40多个项目。“哪里有棘手的问题,我就扑到哪去。”虽然奔波辛苦,但每次看到机组平稳运行,心里就特别踏实。“这就是我的职责所在,价值所在。”

  褐煤燃料的“逆袭密码”

  2018年5月初,吕慧军从锅炉公司调任神华胜利项目部,这成为吕慧军职业生涯的转折点面对当时胜利项目的存在问题和“无油电厂、大功率等离子点燃褐煤、管式空预器加热一次热风”等八大创新技术挑战,他更是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与项目管理团队攻坚克难,推动项目于2021年10月顺利移交

  20223月苏能(锡)电项目正式启动吕慧军跟随项目团队转战新项目。作为国际首创和国内首台褐煤百万机组的技术实践,再次遇到了火电厂最不乐意烧的燃料——“褐煤”这种含水量高达40%的低热值煤种,长期被视为火电行业的“鸡肋”。“就像用湿柴火烧饭,既难点着又冒黑烟。”他形象地比喻。但当国家提出要在锡林郭勒盟建设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时,就地消纳储量丰富的褐煤修建配套的火电厂作为支撑和调峰电源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这是历史的选择,同样也是他职业生涯的选择。

  内蒙古苏能(锡)电项目与常规百万机组“大”有不同。

  “我们这台机组肩上的担子很重。它不仅是“锡盟-泰州”±800千伏特高压这条国家能源大动脉最重要的配套电源点之一,也是苏蒙两省首个重大能源类合作项目,意义非凡。正因为烧的是褐煤,它的各项系统规模都远超常规百万机组(锅炉重量是常规百万机组的1.3倍、烟气量是1.4倍、体积容量是1.5倍、燃煤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8倍),从锅炉制粉到燃烧风烟,再到脱硫脱硝和烟气取水,几乎每个系统的体积容量和技术参数都创下国内之最,多条技术路线更是国际首次应用。他们是在没有任何先例的情况下,为这条“电力天路”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支撑,为褐煤高效利用闯出了一条新路。 

  常规百万机组锅炉体积根本无法适应褐煤燃烧需求,设计部门创造性地将炉膛深度增加2米、高度提升了11米,打造出相当于常规百万机组1.5倍的“巨无霸”。为应对褐煤高水分特性,项目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再热蒸汽加热一次热风再系统”和“机炉深度耦合”等专利技术,这种在一次热风道内增加高温高压汽水受热面和尾部烟道加装给水换热器加热高压给水的新系统,这种受热面和烟风道的无缝管理切换给安装团队带来了的挑战是具体的秉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工作总基调他们一直在坚持,一直在收获。

  白毛风中的“冰与火之歌”

  苏能(锡)电项目地处电力建设Ⅴ类地区,气候条件相对恶劣:“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凉爽昼夜温差大,冬季酷寒而漫长”。项目初设文件里的这段描述,在建设过程中展现出惊人的准确性。连续四年的白毛风,让吕慧军真正领略了大自然的威力。

  这里地广人稀,开发建设是从1969年响应国家“保家卫国、屯垦戍边”的号召才真正开始有人烟的。当年兵团六师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戍守、开垦、奠基。如今他们在这里建设国家首台百万褐煤发电机组,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延续这种艰苦奋斗、扎根边疆的精神,用电建人的方式,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能量。

  “那天风速达到30.5米/秒,能见度不足2米。”他回忆道,“感觉生活区的板房都要被摧毁,刚刚吊装的钢架也在狂风中发出令人恐怖的颤抖”项目团队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疏散并稳定工人情绪。同时为保障已安装设备的本质安全,我们用电伴热和防冻液浇筑过基础、搭建全封闭保温棚为关键设备供暖更是常态。在零下38℃的极端天气里,工人们轮班作业,每次室外工作不超过15分钟也不是个例。

  “山不向我走来,我就向山走去”,面对不友好的自然环境,他们不等不靠,加装伴热电缆和暖风炮,给不需要保温的管道设备加装临时保温,工人穿自热背心,在极寒环境温度下启动机组分部试运工作,组织专业团队紧密配合,将任务精确到每日,责任落实到个人,以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的方式稳步推进各项工作。2025年5月11日18点58分,苏能(锡)电项目1号机组锅炉点火吹管高效完成。

  “功成不必在我”的炉火匠心

  今年9月,这个年消化褐煤650余万吨、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60万吨,相当于再造1.5个塞罕坝林场的超级工程即将迎来收官。站在即将投产的项目主厂房前,吕慧军喜欢用“炖老火靓汤”比喻工程建设,“火候不到,加再多料也出不来那个味”,这种执着在项目168小时试运行前夕得到极致体现。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当被问及二十年坚守的动力,这位总工程师笑着说道。他还兴致勃勃地拿出手机里存着的各类照片:有零下38度被冰雪覆盖的现场,有检查完现场后天空中的七星连珠,有每天早上站班给兄弟们拍的合影,也有矗立在项目部门口的“家园”。

  走进项目部会议室,映入眼帘的是这样几行字:“技术保安全、质量促进度、管理健效益、服务佑品牌”。每当注视着集控室控制大屏上的各项技术参数,吕慧军眼中就会跳动着炉火般的亮光。在这片曾经“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天边草原上,天津电建的建设者正用智慧与坚守,匠心与担当书写着属于中国制造的能源建设传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