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铸安全 青年担当显本色

2025-04-30

4月26日,重庆电厂66万千瓦1号机组C级检修现场弥漫着金属碰撞声与设备调试的蜂鸣。在电子设备间内,一支由热控专业青年骨干组成的技术团队正伏案于密密麻麻的线缆与设备之间,他们的目标是要在48小时的检修窗口期内,完成交直流润滑油泵及密封油泵控制系统的冗余改造。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不仅关乎二十五项反措要求的刚性落实,更决定着机组投运后的运行可靠性。

早在一个月前的春检中,该厂热控主管尹维国敏锐发现,交直流润滑油泵与A、B密封油泵竟分别集中在29和31号DPU控制器,这完全违背了集团公司“风险分散、冗余独立”的核心要求。一旦该DPU故障,机组将面临润滑油系统全面瘫痪的重大风险。在检修协调会上,尹维国斩钉截铁:“必须抓住C修窗口期,彻底解决这个重大隐患!”

图为刘家顺正在观察交流油泵启停状态

任务书下达当日,热控班组迅速成立专项攻坚组。青年技术骨干刘家顺主动请缨担任项目负责人,这支平均年龄29岁的队伍中,既有熟悉DCS架构的朱伟和其徒弟邓卜玮,也有精通逻辑组态的杨龙、张贤忠。他们手持系统图,连续三天扎根电子间,在密如蛛网的电缆桥架间反复勘察,最终确定“保持原有电缆路径,信号线二次路由”的改造思路,仅将信号电缆从原路径退回夹层,再迂回穿行至目标机柜,既避免大规模电缆敷设影响工期,节省施工成本60%以上,又能实现控制器物理隔离,这个兼顾安全性与经济性的方案,在三次论证会后获得一致通过。

图为邓卜玮在电缆夹层“迷宫”中移动电缆

4月26日9点15分,汽机盘车停运,检修窗口期正式开启,攻坚团队兵分三路展开立体作战。每项操作都如同精密的外科手术,朱伟在DCS电子间用万用表定位原有信号电缆,邓卜玮在电缆夹层“迷宫”中为每根线缆挂上包含测点名称、KKS编码、通道号的三重标识。他们采用“退-测-移”三步法,将信号电缆从原DPU机柜退出后,用兆欧表进行绝缘测试,确认合格再穿行电缆通道接入目标机柜。

“这根控制电缆屏蔽层有磨损!”杨龙在迁移交流油泵指令线时,发现电缆外层绝缘存在0.3毫米破损。团队立即启动预案,用热缩套管进行三重防护处理,并用红外热像仪持续监测通道温度,确保万无一失。这种“显微镜式”的精细作风,使得44个I/O信号、19根控制电缆的迁移实现零差错。

图为杨龙正在逐条核对控制逻辑

当日19时,硬件改造完成,真正的技术攻坚战才刚刚开始。在工程师站内,张贤忠的键盘敲击声彻夜不息。他需要在新DPU中重建整套控制逻辑:先在虚拟DPU环境进行40余次仿真测试,再通过“影子模式”实现新旧逻辑无缝切换。针对油泵联锁逻辑的特殊性,创新采用“三取二判断+周期自检”的双重保障机制,将控制指令响应时间由200毫秒缩短至80毫秒。凌晨4点,张贤忠完成60个点位新建,重构17条控制逻辑,8处画面修改。

4月27日,改造进入传动试验阶段。团队创造性地设计出“三段式”试验法:先进行单设备点动测试,再开展双DPU切换演练,最后实施全工况联锁试验。刘家顺按下交流油泵启动按钮的瞬间,30号DPU的指示灯规律闪烁,电流曲线平稳上升;而在模拟DPU故障的极限测试中,备用系统在0.3秒内完成无缝切换,这个响应速度比原定标准快了整整2倍。

在控制系统切换的决战时刻,团队展现出教科书般的协同作战能力。操作组紧盯DCS画面进行状态确认,接线组手持红外热像仪监测DPU温度,安全组全程监护应急电源状态。15点30分,集控室传来“油泵启停正常、所有油泵联锁试验100%合格、保护动作正确率100%”的报告,连续奋战30小时的队员们相视而笑,这场重大安全隐患整改的攻坚战,最终较计划提前18小时告捷。

在如火如荼的检修现场,这群热控青年,用沾满灰尘的双手托起电力安全的重任,在密布的控制电缆间编织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风采。他们的故事证明,当工匠精神遇见青春热血,就能在继电器的清脆声响中,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国家能源集团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