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动未来 向“新”而行 ——中国能建西北电建国能礼泉西岭200兆瓦农光互补发电项目纪实

2025-04-29

  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境内的广袤荒原上,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绵延起伏,犹如蓝天白云下竞相绽放的“太阳花”。它就是国能礼泉西岭200兆瓦农光互补发电项目。

  在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作为农光互补光伏项目,致力于将农业种植与光伏发电有机结合,在产生清洁能源的同时,实现土地的立体化增值利用。

  由中国能建西北电建三公司承建的国能礼泉西岭200兆瓦农光互补发电项目,总用地面积约6105亩,总装机容量200兆瓦,采取“农光互补”模式,按照“因地制宜、一地多用、立体开发”的原则配套建设农业项目,采用“分散式光伏组件+透散射光板+平单轴实时自动跟踪系统”,实现了有效利用旱腰带地区,增加阳光直射农作物面积和实时跟踪太阳运行轨迹,最终实现农光互补、增产增收经济效益最大化。

  该项目规划覆盖超1300多个分散地块,规模宏大,施工过程中困难重重,项目部勇挑重担,面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诸多棘手难题,项目团队凭借顽强的毅力、专业的智慧和高效的协作,成功实现240全容量并网发电,谱写了项目建设的壮丽篇章。


光伏全景


  荒坡地上“种太阳”,激活土地新价值

  礼泉县地处渭北旱塬,土地贫瘠、光照充足,传统农业效益有限。如何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生?以“农光互补”模式破题,将光伏发电与现代农业结合,打造“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立体化产业体系。

  项目团队面对复杂地形与生态保护的双重挑战,创新采用平单轴+透散射板+固定支架系统,在起伏的旱腰带园地、荒地带架设光伏板,既减少土地开挖,又为板下种植预留空间。通过精准测算光照角度与农作物生长需求,构建“光伏阵列间距优化模型”,确保农业发电效益最大化。曾经的荒坡地,如今成为年发电量超2.5亿度的“能量场”,板下种植的中草药、小麦等作物,为当地农民开辟了增收新渠道。


科技项目


科技项目


  科技赋能,破解建设“拦路虎”

  项目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地质条件复杂、设备运输困难、并网技术门槛高……一道道难关横亘眼前。

  地块分散,管理协调难度大。1300多个地块星罗棋布,分布零散,不仅增加了项目前期勘查、规划设计的工作量,更给施工过程中的物料调配、人员调度以及现场管理带来极大挑战。项目团队需要针对每个地块的地形地貌、日照条件、周边环境等制定个性化施工方案,协调难度呈指数级增长。面对地块分散难题,项目部优化管理体系,提升协调效率。对各个地块进行编号,实时监控施工进度,同时成立专项协调小组,负责统筹各地块施工安排,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问题,有效提升管理协调效率。

  电缆铺设受阻,项目协调困难重重。在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克服设备到货缓等问题,结合项目进度、物资、供货、资金等通盘考虑,与各相关方多频次沟通,计划快速调整,及时纠偏。

  “每天与时间赛跑,但每一步都必须稳扎稳打。”项目负责人回忆道。正是这种“技术+拼搏”的双重攻坚精神,让项目从蓝图变为现实。

  

  绿电点亮乡村,共绘振兴画卷

  国能礼泉西岭项目的意义远超发电本身。生态效益:每年可节约标准煤7.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相当于植树110万棵。经济赋能:土地流转租金、板下种植务工、光伏运维岗位……项目累计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民增收,村集体年收入可观。模式创新:探索“光伏+农业”融合发展。

  国能礼泉西岭项目的成功并网,为中国能建“十四五”新能源布局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全国农光互补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随着储能技术、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应用,“光伏+”模式将更加多元化,成为乡村振兴与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

  从荒坡到绿洲,从传统到创新,国能礼泉西岭项目用实干与智慧,点亮了农光互补的新未来。它不仅是清洁能源的“一度电”,更是乡村振兴的“一束光”,照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清洁能源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不仅是一座装机规模庞大的光伏电站,更是一场农业与新能源深度融合的实践,书写了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的双赢篇章。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