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贵州亚雷山,山势陡峭如削,峰峦直插云霄。这片曾被当地人称为“飞鸟难栖”的险峻之地,如今正铺展出一幅壮丽的“蓝色梯田”——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技术开发公司建设的贵州罗甸亚雷山光伏项目,堪称“挂壁”光伏,以无人机与轨道运输技术为“翅膀”,在近乎垂直的陡坡上开辟出一条绿色能源通道。该项目总装机容量达110兆瓦,预计年发电量超1.28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4.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0.05万吨,为贵州山区能源转型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驮起千亩光伏的“翅膀”
“坡度接近70度,脚下是悬崖,头顶是落石,运输设备比建电站还难!”项目执行经理程勇回忆起初勘地形时的震撼。亚雷山平均坡度超60度,局部区域岩石裸露、沟壑纵横,传统运输方式举步维艰。面对22万块光伏板、350台逆变器、总重逾7298吨的物资运输需求,项目团队大胆引入无人机与轨道运输“双线作战”模式,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一块光伏板66斤,靠人力背运,每人每天最多扛30块。但无人机10分钟就能飞四五趟,抵得上30名工人的效率!”技术员陆龙操作着无人机,将光伏板稳稳降落在指定作业面。一台逆变器220斤,在40-50坡度的方阵上,靠人力,每6人每天最多安装1台。采用星际油电混动多旋翼无人机,8小时完成32台逆变器安装,项目投入的15台大疆T60工业级无人机,日均运输量超2500块,运输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近5倍。
绝壁上的“钢铁驼队”
沿山脊蜿蜒铺设的轻轨运输系统,则是重型设备的“生命线”。轨道车载重可达0.5T,采用智能调度技术,将水泥桩、钢架等建材源源不断送上山顶。“过去修建运输道路每天仅能掘进3到5米,现在采用轨道车配合机械臂的替代方案,大大的提高了总体效率”,程勇介绍,轨道运输使综合施工效率提升50%,工期较原计划缩短20%。
在近乎垂直的绝壁上施工,安全如悬顶之剑。项目团队以“技术防控+制度保障”双管齐下,构建出一套安全体系。“人员靠近危险区域,系统会自动报警并锁定位置。”安全总监胡勇介绍,施工人员配备智能手环,一旦超出安全作业区或发生跌落,系统将即刻启动救援响应。此外,主动防护网覆盖高危坡面,被动防护网拦截滚石,双重保障让“头顶上的风险”大幅降低。
党徽在云端闪光
陡坡上的每个技术突破,都镌刻着红色基因。项目联合党支部将党小组建在运输线、技术岗,8名党员带头成立“亚雷山攻坚克难”党员突击队——无人机攻坚组、轨道设计组、安全防控组。
轨道运输系统设计初期,因地势复杂屡屡“卡壳”。突击队员黄晋衍带领团队连续一周攀爬山顶,实地测量上千组数据,最终优化出“Z字形”轨道布局,将铺设效率提升30%。“每天走3万步,鞋底磨穿了两双,但看到轨道车顺利通行,值了!”黄晋衍指着满是划痕的安全帽笑道。
绿电照亮共富之路
项目坚持“建设一座电站、守护一片青山、带动一方经济”的理念,建设过程中,全力守护当地生态环境,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光伏板下,原有植被被完整保留,整个光伏场区远看是“蓝色梯田”,近看是生态屏障。
更让当地村民欣喜的是就业机遇,项目高峰期吸纳近200名本地劳动力,“以前翻山越岭去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村民陆义军说。
如今,亚雷山巅的光伏板如鳞片般铺展,无人机呼啸声与轨道车轰鸣声交织成奋进的旋律。这里的每一度电,都是科技与毅力的结晶。当夕阳为“蓝色梯田”镀上金边,这片曾经的荒山,正以绿色之名,点亮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