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大别山深处,一条承载区域发展使命的交通动脉正以创新之姿破山前行。作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和安徽省“五纵十横”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襄高速公路六安段犹如钢铁巨龙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其中六安段是六安联系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合肥都市圈、武汉都市圈和中原腹地的战略骨干通道,全长170.5公里,其中二标段长103.69公里,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6米,桥隧比42.29%,包括96座桥梁和7条隧道。
面对工期紧张、地形复杂等多重挑战,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的建设者在皖西群山间展开了一场智慧基建的立体“攻坚战”。
科技筑基 拔节生长
作为项目控制性工程,鲜花湖特大桥以1042米长度、220米主跨、104.8米主塔,刷新了六安桥梁建设的新高度。鲜花湖特大桥为斜拉桥,处于峻峭沟谷,主塔为异形景观设计,具有线形控制难度大、高空及交叉作业等特点。项目团队创新采用硬质岩层桩基成孔施工、主桥墩塔液压爬模施工、0号块托架法施工、主梁挂篮法悬浇施工、斜拉索施工等技术,加快施工进度,实现桥梁“拔节生长”。
项目团队将人工挖孔与水磨钻技术融合,解决旋挖钻机、冲击钻机在硬岩地层成孔难、工效低的难题;通过BIM+GIS技术实景建模,制作模拟动画,提前30天预演主塔爬模施工,有效统筹进度与安全、质量、环保管控;主墩、主塔采用4.5米节段悬臂模板,并在塔柱合并段进行改进,统筹模板利用,有效节约施工成本;运用可视化和仿真系统对鲜花湖特大桥悬臂现浇节段的钢筋、预应力、预埋件模型进行分析检测,实现钢筋地面分段绑扎,吊装至模板后进行整体拼接,大幅度提高挂篮施工的效率。目前,鲜花湖特大桥悬臂现浇10天一仓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洞见智慧 精准管理
在大别山特长隧道内,高清摄像机、气体检测仪、人脸识别机、移动式定位芯片等智能设备如同隧道的“眼睛”与“神经”,实时感知、传输、分析着隧道内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保障施工安全与质量。
作为全线最长隧道,大别山特长隧道为双向分离式特长隧道,左线4312.79米,右线4324.04米,隧道先后2次穿越断裂带,最大埋深约300米。项目团队引入三维激光点云处理分析系统和机械化集群作业模式,开挖支护台车、液压仰拱栈桥、智能数字化衬砌台车、隧道湿喷机械等先进设备在隧道内大显身手,不仅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更将安全风险降至最低。目前,大别山特长隧道Ⅲ级围岩月进尺已突破至200米以上。
大别山隧道智慧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隧道内的各项运行数据跃然眼前,工程师们轻点鼠标,即可对隧道内外进行精准调控,将感知、通信、监测等功能融为一体,实现各类数据自动归集、分析,从而对隧道施工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有效提升调度效率,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工期延误。
智慧梁场 质效双升
“可移动式台座智慧梁场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将8至10天的传统制梁周期缩短至4天,效率提升50%至60%。”刘波说。和襄高速公路二标段需生产预制梁9690片,项目团队为提高施工效率、提升工程质量、降低建造成本、改善作业环境,引入智能化设备和技术搭建智慧梁场系统。
与传统梁场不同,智慧梁场3条流水生产线包括钢筋绑扎区、内模脱模及小车横移区、浇筑振捣及芯模拆装区、蒸汽养生区、自然养护区、张拉压浆提梁及小车横移回程区、成品梁存放区7个功能区,通过移动台座实现走行、定位、调平、抬升、平移等工序的自动化控制和数字化、智慧化的生产流程,月产预制梁约90片,承担南山特大桥、青山特大桥、十里溪大桥等桥梁箱梁的预制工作,预计节约制梁工期112天。
“智慧梁场不仅使箱梁的外观和质量得到优化,蒸汽养护房恒温恒湿的养护方式更大幅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对预制梁生产、存放、运输、架设的全过程管控。”刘波说。
作为安徽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重点项目和中国能建标杆工程,和襄高速公路六安段项目全面推进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数字智慧、共享融合“四大转型”。数千名建设者,是筑路者,更是筑梦人,倾注心血与智慧,以“智慧建造、品质履约”为理念,匠心打造惠民利民的民生精品工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百年品质工程、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示范工程,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