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眼”+“数据之手”:科技赋能“三特管理”筑牢安全防线

2025-04-24

  近日,由中国能建葛洲坝三公司承建的延安东绕城高速公路项目获评2022-2023年度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称号。该项目是陕西省“三纵两横一连接一绕城”高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环境复杂,面临诸多挑战,项目团队构建“制度为基、科技赋能、文化引领”的立体化管理体系,创下“世界最高、吨位最重”上位转体桥纪录,实现了安全管理从“人防”向“技防”的跨越式升级

  特种设备管理全生命周期“智慧管家”

  “设备安全是工程的生命线!”走进项目施工现场,一台台龙门吊、塔吊高耸入云,施工电梯穿梭不息。为确保这些“钢铁巨兽”安全运转,项目部严格落实设备登记备案、定期检验和“一机一档”台账制度,为每台设备建立“电子身份证”,详细记录检验周期、维修记录和操作人员信息。

  在设备监控中心,BIM+IOT平台正实时解析着20多台特种设备的“健康密码”。大屏上,GIS地图精准定位每台设备,AI算法根据运转速度、温度变化等参数预判风险。“上周系统预警拌合站减速机异常,避免了一起重大设备故障。”拌合站负责人指着屏幕介绍。更智能的是“服役年限-性能衰减模型”,已推送5台设备的报废建议,淘汰预警准确率达85%

  施工现场,塔吊可视化系统正改写高空作业规则。360度摄像头让吊钩盲区无所遁形,就像给塔吊装了透视眼。”操作手老李边说边演示,5G传输的画面在手机和电脑屏幕上清晰展现每根钢索的受力状态。利用高精度传感器与先进算法,实时监测塔吊的吊重、幅度、回转角度等关键数据。一旦数据超出安全控制值,系统立即发出警报并自动采取制动措施,有效避免因超载、碰撞等引发的安全事故。

  “以前设备检修靠人工记录,难免有疏漏。现在系统自动提醒,效率翻倍!”设备物资经理蔡志斌介绍,近年来,项目设备故障率同比下降45%,设备维保及时率提升至90%,管理效率提高了50%

  特种作业管理从“人盯人”到“云监管”

  “南泥湾大桥施工区域,高空作业人员安全绳系挂不规范,请立即处置!”智慧展厅内,AI行为识别系统的警报声骤然响起。大屏画面中,一名正在桥墩上作业的工人被红色框线精准锁定。

  这一场景的背后,是项目部打造的“云监管”体系。施工现场部署的25台智能摄像头,搭载AI算法,可实时识别未佩戴安全帽、违规交叉作业等10余类高风险行为。这些曾依赖安全员“跑断腿”巡查的环节,如今被AI行为识别系统精准捕捉。“以前安全员三班倒都盯不过来,现在AI成了‘永不疲倦的电子哨兵’。”项目安全总监周贺介绍。

  在距离地面30米的高空,工人们正在进行桥梁焊接作业。下方,安全员手持记录仪全程旁站,监控中心的大屏上,作业画面清晰可见。“高风险作业必须‘双保险’!”安全部长苏辙说。

  项目部严格执行作业审批流程,规范作业环境检查、技术交底、安全防护及旁站监督,针对起重吊装、高处作业、动火作业等高风险环节,实施“作业申请+现场核查”双控机制,每项作业前,需经技术、安全、监理三方联合审批。同时对于转体桥梁等特殊工序,技术团队在数字孪生平台上进行200余次BIM+VR预演,施工安全风险点提前暴露,让安全风险具象化,12项参数得以优化。

  特种人员管理“一人一码”筑牢准入防线

  “人证合一,绝不将就!”在项目部安全培训会上,这句话被反复强调。面对劳务队伍人员流动频繁、资质可能存在造假等问题,项目部亮出“三板斧”。

  所有入场特种人员必须通过体检、资格审查和岗前培训“三关”。项目部联合监理单位建立“人员动态台账”,每月突击检查证件真伪,全年核查特种人员46人次,要求不符合要求人员退场或及时取证,实现持证率、人证合一率“双百”目标。

  安全培训的革新更让人耳目一新。在智慧展厅的VR体验区,工人们头戴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脚手架坍塌、机械伤害等7类事故场景。“失重瞬间,我本能地去抓根本不存在的栏杆,后背全是冷汗。”参加VR培训的塔吊司机王师傅说。“经历”了20米高空坠落的全过程,现在上岗前总会反复检查安全绳。

  通过科技赋能“三特管理”,近年来延安东绕城高速公路项目设备故障率同比下降45%,未发生重大机械事故。特种作业违规操作率下降40%,作业隐患整改率达100%。人员安全主动性显著增强,全年违规行为减少60%。人员资质合规率提升至98%,培训考核合格率95%

  “安全管理没有终点。”项目经理林坡表示,下一步项目部将继续优化AI智能化管理,推动安全管理从“人防”向“技防”升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