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宁夏白芨滩自然保护区,春风裹挟着细沙掠过千年荒漠,却有一群身着蓝色马甲的身影在沙丘间穿行。
他们是国际工程银川分公司的“青鸽”青年志愿者们。3月18日,这群由14人组成的志愿队,踏着春的脚步,走进白芨滩,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用双手触摸生态文明脉络,以脚步丈量治沙精神传承之路。
图为国际工程银川分公司“青鸽”青年志愿服务队员
上午9时,朔风呼啸,寒意逼人。志愿者们手持环保夹,穿梭在蜿蜒的磁甜线上,仔细清捡散落的饮料瓶和卡在沙柳根部的塑料袋、包装盒等生活垃圾。
“这些垃圾大多都是近期留下的,说明大家的环保意识还需要持续引导。”志愿者刘金颖精准夹起一簇沙棘丛中刺眼的蓝色饮料瓶——瓶身标签显示为2024年新品。不远处,新入职员工王启源在岩缝前反复蹲起10余次,终于夹钩出卡在岩缝中的塑料饭盒。经过1小时的细致清理,5余袋垃圾被集中转运处理,在维护卫生环境的同时,也降低了火险发生的安全隐患。
在完成沙棘丛中的垃圾清理后,志愿者们跟随白芨滩管理员转战到固沙主战场。在白芨滩管理员的指导下,“每把麦草要量足七两,埋入沙中二十公分,外露三十公分......”大家两人一组,严格按照标准,跟着将麦草对折、压入沙沟、铁锨夯土,将麦草横竖交错插入沙地,形成一个个一米见方的固沙网格。“看似简单的动作,做起来却不容易。既要保证草方格的牢固度,又要确保整体排列整齐,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治沙工作的艰辛”,大家感慨道。志愿者鹿海清笑着说:“这比办公室的键盘沉重百倍,但想到能锁住流动沙丘,值!”
图为实践体验宁夏防沙固沙技术草方格的轧制
通过2小时的努力,一个个整齐划一的草方格逐渐成型。在黄沙漫天的荒滩上,大家踊跃参与治沙实践活动,切身体验治沙工作者的不易。
志愿者们迎着风沙抖落衣角的草屑,在讲解员带领下,踏入治沙纪念馆的时光长廊。通过直观的图片、形象逼真的治沙场景和声光视频展现等形式,让大家深刻了解了白芨滩的沧桑巨变、人民楷模王有德同志和几代白芨滩人让荒漠变绿洲的初心与坚守。志愿者郭飞说:“通过参与今天的志愿活动,让我感触良多,作为青年志愿者,我们要将劳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足岗位、脚踏实地,为公司发展贡献力量。”
走出纪念馆,午后阳光穿透云层。随后,志愿者们来到宸喜园白芨滩保护区的植树点,回顾十多年来,这片沙丘上的绿色变迁。十多年前,这里还是流动沙丘,而如今,茁壮成长的树木年轮里记录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长密码。
图为宸喜园白芨滩保护区植树点
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黄河沿岸企业,国际工程银川分公司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近年来,通过开展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环保宣传等活动,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未来,国际工程银川分公司将继续创新活动形式,推动生态文明实践常态化,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