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外冲村,坐落于金沙江畔。
冬日的暖阳温馨恬静,村内清澈见底的大可普曲,蜿蜒曲折,缓缓流淌。这里,历史与现代、自治“造血”与帮扶“输血”交织的发展故事正娓娓道来。
外冲村是木刻古村,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在此传承已久。国家级传承人泽培,自12岁便与刻刀、木板相伴。作为家中第九代传人,他坚守着这份数百年的技艺传承。2008年,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为这份坚守增添厚重色彩。
波罗刻版工序繁复,选优质红桦树经切割、晒油、加固等十多道流程制作而成。每一刀落下,都需精准无误,与藏文书法紧密相融,稍有差池便前功尽弃,其技艺透露和保持着藏式传统文化的古朴精妙,做工要求严苛。
曾经,外冲村基础设施薄弱、工匠分散、销路单一,非遗传承发展艰难。
得各方携手破局。当地政府与中国华电注入资金,援建面积达1400余平方米的车间,拓展销售路径,木刻产业终迎新生。
中国华电入驻帮扶的7年间,协调各方渠道,产业规模化推进,生产效率提升显著,从业者月入6000元,“家门口”就业不再是梦。外冲村村民日修便是其中典型代表,在技艺与工资双收中畅享刻板收获、生活变化之悦。
在木刻产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外冲村也积极探寻产业多元发展的道路。
经华电西藏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深入调研,村域内丰富的天然药材,为藏香制作提供了优质原料,且部分村民传承着手工制香技艺,外冲村的藏香产业也因此应运而生。近些年,藏香制作的技艺也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地方政府认可,受到藏区群众喜爱。
把准这一机遇,2024年,再次到外冲村开展驻村帮扶的第一书记、华电驻村干部罗太桂,瞄准藏香产业进一步提档升级,积极协调政府大力扶持,强化政策和资金支持,购置辅助机器,增加人工投入,优质藏香产能一步一步扩大……
走进外冲村木松公司的制香车间,香味醇厚,丝丝缕缕交织入鼻,引人心神平静。致富带头人斯加,正带着工人们严格分拣、洗净藏红花、麝香等原材料,确保无杂无瑕,继而碾碎成粉,悉心混合。各味药材历经12个小时的沉淀,相融相契,工人们再和泥塑形。机器轰鸣声中,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交织出独特魅力。
“我们的藏香,远销周边村镇,甚至走出西藏,已然成为外冲村产业带富的又一重要力量。感谢政府和华电工作队,让老手艺发光。”看着在伙伴们手中不断壮大的藏香产业,斯加满脸喜悦地说。
木松公司通过收购藏红花、麝香等原材料1000多千克,仅2024年一年时间,加工成藏香的成品,产值便超过了20万元。现场一天的用工量最高峰能达到50余人,人均工资每天在180元左右。
望着逐步发展成形的产业,村干部尼玛也不住感叹,藏香旺了,日子也更好了。他脸上满是骄傲:“按照10%的分红比例计算,今年,村里有超过2万元的集体收入。”
“尝过木刻发展的甜头,我们有信心、有经验,将藏香做好,传承好这份来自西藏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藏香生产中来,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对此,罗太桂底气十足,信心满满。
罗太桂还告诉大家:“华电驻村工作队将积极传承地域文化优势,通过参加昌都市每年一度的非遗展演等活动,持续擦亮木刻、藏香等特色产品名片,带动村级经济发展,为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拓宽外冲村群众增收致富的道路。”
原文链接:
https://www.cpnn.com.cn/epaperapp/html/detail.html?id=1871365925857394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