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的清晨,萧索的远山被薄雪拥抱。草木寂静,万物归藏,唯有新朔铁路线上仍旧生机勃勃,为寒冬增添着暖意。
12月13日早上8点30分,新朔铁路大准公司点岱沟站各专业人员在作业现场整装待发,只等着“天窗”命令的下达。
“现在是迎峰度冬的关键节点,设备防寒防冻依然是当前的重点工作。尤其是这几天断崖式降温,大家一定要提前预防、提早着手,把设备维检都做到位。”班前会上,点岱沟信号工区工长杨松涛再一次进行强调。
9点整,随着“天窗”命令的下达,接触网开始停电,平日里车来车往的点岱沟站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霎时安静了下来。一队队橙黄色的“安全马甲”来往穿梭在18条股道之间,他们有的背着帆布工具包,有的抬着动力扳手,还有的拿着锹铲撬棍等作业工具,上道开始作业。
图为信号作业人员检修电液转辙机
工长杨松涛带领着8名信号工忙碌穿梭在股道之间,将要对管内所有老化道岔融雪条进行更换,确保道岔设备在降雪天气正常运转。信号工金春镭走到62#道岔旁,小心翼翼地打开融雪箱,开始拆卸旧的道岔融雪条。
道岔融雪条是一种安装在铁路道岔关键部位的加热装置,主要用于防止道岔积雪和结冰,保障冬季铁路运输安全畅通。融雪条的零部件都很细小,需要小心谨慎操作。
只见金春镭右手迅速扭动活口扳手,松开融雪条固定卡具的螺丝,左手像拖着婴儿一般小心地端住螺丝下方。这些螺帽虽小,但一旦掉到道砟里,就很难再找出来。搭档任景山配合着他轻轻敲击螺丝刀,灵活地撬开卡具,动作既迅速又准确,力道恰到好处,这恰到好处的力道,是他从多年现场经验中摸索得来的。
随着螺帽一个个被拆下,融雪条也逐渐松动。他们小心翼翼地取下旧融雪条,然后更换上新的。安装新融雪条的过程同样需要细致和耐心。两人分工协作,一人负责固定卡具,一人负责拧紧螺丝。每根融雪条长约5米,每间隔50厘米需安装一个融雪卡具,他们需要重复蹲起十余次才能完成一根融雪条的更换。
半个小时过去了,他们额头的汗珠,被寒风蒸腾成水汽,直到接通电源并通过了试验,确认新融雪条工作正常后,他们才松了一口气。崭新的融雪条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为冰雪之中的钢轨输送着温暖。
图为工务作业人员进行更换钢轨翻轨作业
前方不远处,工务工区工长王秭莹正带领他的队伍进行更换钢轨作业。相比杨松涛他们的更换融雪条作业,更换钢轨的难度相对更大一些。随着冬季气温的降低,钢轨的脆性会增加,容易受到外力作用而产生裂纹或断裂。同时气温低会导致钢轨收缩,如果钢轨之间的缝隙过大,会严重影响行车的安全和稳定。因此,他们需要抢抓“天窗”时间尽快更换掉受损的钢轨。在王秭莹的带领下,工人们站成一排,每人手中紧握一根撬棍,准备开始拨出轨枕上的旧钢轨。
“一、二、三!”线路工们齐心协力,将沉重的撬棍插入轨枕下方,用力一顶,一根长达数米的旧钢轨便乖乖地被缓缓拨出。配合人员迅速上前,用内燃螺栓扳手将扣件从螺栓杆上拆卸下来,为更换新钢轨做好准备。所有人不顾严寒,争分夺秒地进行着换轨作业。他们的眉毛上、帽檐上、脖套上很快就结了一层晶莹的白霜,但手中的工作却一刻也没有停下。
新的钢轨早已到位,在王秭莹的指挥下,大家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拆除旧钢轨的接头夹板、回流线、轨距拉杆等部件,有的则负责将新钢轨安装到位,并逐一恢复扣件、拉杆、回流线和夹板等部件。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张作业,新钢轨终于被稳稳地固定在了轨枕上。此时,他们的脸上已经挂满了冰花,但眼中却闪烁着动人的光芒。
图为整装待发的KM81型货车车体正在准备装车
不止是在这个“天窗”,也不止是在点岱沟站,在绵延631公里的新朔铁路线上,这样的火热场景每天都在发生着。
无论是车务人员接车、调车、装车各环节有序作业,还是铁路信号工坚守在寒风中维检信号设备,亦或是供电接触网工排查隐患、隧道打冰,每一个坚守奋斗的身影,都是一个在风雪中与万家灯火“逆行”的故事,每一颗守护安全的初心,都是为了点亮更多回家的路。这便是新朔铁路人对“能源保供”最质朴、最深挚的诠释,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和烈火般的干劲,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在冬日里奏响最动听的劳动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