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是衡量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人民美好生活用电需求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40年来我国电力可靠性管理伴随着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吸收消化到创新发展的辉煌过程。
“经过40年发展,我国已经构建覆盖发电、输变电、供电等电力生产主要环节的管理体系。40年来,在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电力可靠性水平大幅提升,体系日益完善,成就令人瞩目,40年探索形成的可靠性管理理念、方法和实践,有效融入了中国电力工业高质量飞速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电力可靠性水平已经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在10月14日—15日召开的“2025年电力行业可靠性高质量发展暨电力可靠性管理40周年主题论坛”上介绍。
我国电力可靠性管理迈入世界领先水平
“40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电网规模、装机容量、新能源发展等主要指标均世界第一。40年来我国电力可靠性管理完成了从探索创业到奋力追赶再到并跑领先的角色转化。”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鲁俊岭介绍。
杨昆介绍,经历40年的发展,我国电力可靠性管理形成了“政府监督有力、 行业自律有序、企业主体责任明确、电力用户权责共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可靠性管理贯穿“发、 输、变、配、用”各环节,覆盖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全过程,可靠性管理理念深入人心。
同时,电力可靠性管理基础不断夯实。电力行业大力推进可靠性实时数据系统的建设工作,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速,信息统计时效性、准确性大幅提升,已基本实现电力可靠性数据自动化采集、自动化分析、数字化管理,可靠性管理和生产环节实现深度融合。
中电联在此次论坛发布的《中国电力行业可靠性年度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33.5亿千瓦,全年发电量突破10万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攀升至7030千瓦时。全国主要类型发电机组可靠性指标总体平稳,其中1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运行系数为80.00%,同比下降0.68个百分点,等效可用系数92.04%,同比上升0.31个百分点。
我国电力可靠性管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发电可靠性方面,杨昆介绍,从1985年到2024年,我国主力燃煤机组年平均非计划停运次数从6.22次下降到0.4次、主力水电机组从5.09次下降到0.14 次,分别连续17年和 19年低于1次。
用户供电可靠性方面,从1991年我国开始进行供电用户可靠性管理。到2024年,全国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由94.55小时/户减少到6.71小时/户。
“2024年我国城市供电可靠率达到了99.967%,农村地区可靠率突破三个9,达到了99.915%,全国供电可靠率达到了99.924%,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鲁俊岭补充说。
输变电可靠性方面,杨昆表示,2024年,我国220千伏及以上变压器可用系数保持在99.4%以上的较高水平,直流系统能量可用率近五年保持在95.6%以上,普遍优于国际同类水平。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罡介绍,2024年,国家电网经营区全口径用户平均停电时间6.69小时/户,其中京津冀、长三角主要城市的户均停电时间均在1小时以内,杭州、宁波、绍兴、嘉兴等城网的户均停电时间小于10分钟,达到国际同类城市的顶尖水准。
标准体系为实现可靠性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提供坚实支撑。
“目前,我国电力可靠性相关标准已达31项,覆盖发、输、配、用各环节,形成国标引领、行标支撑、团标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标准体系。”杨昆补充道。
杨昆表示,中电联紧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程,以电力可靠性管理专业服务为抓手,持续扩大可靠性统计范围,深化数据分析应用,不断优化电力可靠性管理评价指标,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持续为行业、企业培养高水平人员,不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电力可靠性管理发展新篇章,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可靠性管理夯实能源电力安全基石
《报告》指出,当前,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正面临多重挑战,大电网交直流混联运行、各电压等级源网荷储多向互动大幅提升系统复杂性,由于新能源波动特性叠加极端天气、网络攻击等内外部不确定因素,存在引发连锁故障与大面积停电的风险。电力发展不均衡、可靠性数据质量有待提升、可靠性管理体系尚待完善、关键指标作用发挥仍不充分,以及市场机制和电价机制难以适应新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需求等问题,制约着电力可靠性管理决策的精准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电力可靠性管理工作作为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成为提升电力优质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十五五”时期是实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关键节点,如何推动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和能力升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原秘书长王永干强调,当前,电力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实现“双碳”目标,加快低碳绿色转型,电力是主力军。我国的能源结构、电力结构、电网结构、用户结构、市场结构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变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经形成技术革命的新浪潮。
“电力可靠性管理是电力安全保供的重要基石,是提升管理质效的重要抓手,是电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电力发展不平衡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电力可靠性管理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和新课题。”国家能源局电力安全监管司司长汪拥军指出。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证国家能源安全,任务十分紧迫,这些都对电力可靠性管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尽快推动实现电力可靠性管理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王永干认为。
鲁俊岭也表示,对当前能源电力发展和电力可靠性管理面临的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
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及AI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力装备和技术水平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为电力可靠性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手段。
另一方面,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深入推进,电力系统特性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网络结构更加复杂,系统稳定的难度持续上升。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充分应用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有效应对面临的风险挑战,充分发挥电力可靠性管理对电力安全的基础性、支撑性的作用,切实保障能源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全面提升电能质量。
“要以电力可靠性管理专业服务为抓手,持续扩大可靠性统计范围,深化数据分析应用,不断优化电力可靠性管理评价指标。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持续为行业企业培养高水平人员,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杨昆指出。
开创电力可靠性管理新格局
“新发展阶段对电力可靠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现代社会对电力的需求和依赖变得越来越强烈,现代社会的正常运转一刻都离不开稳定的电力供应。”国家能源局可靠性和质监中心副主任康国珍则表示。
“能源电力加速转型对电力可靠性管理带来深远影响。未来,新能源将逐步成为装机和电力主体。但终端电力产销者大量涌现,新能源大规模接入,传统电源装机规模受限。同时,近年来随着大量新装备、新技术集中投入运行,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安全风险和缺陷,对电力可靠性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康国珍指出。
康国珍坦言,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让电力可靠性管理面临全新挑战,要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开展改革创新,要从能源发展新战略和电力安全可靠、绿色发展的高度,统筹谋划“十五五”电力可靠性发展规划。加强可靠性管理顶层设计,创新思路和改革举措,构建更加符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求的指标体系,完善从元件、设备设施到系统用户,从设计安装到运维、检修,从评价到评估预测的全寿命,全过程、全方位的可靠性管理体系。积极研究新型电力系统、综合能源系统、储能系统等可靠性管理评价。
此外,电力可靠性管理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充分发挥可靠性数据在电力行业的评价导向,服务支撑作用,在强化可靠性数据对电力生产指导作用的基础上,拓展可靠性数据在规划、投资、装备制造中的指导运用。
汪拥军认为,要思变应变,加快构建电力可靠性管理新格局,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统领,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建立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管理体系;以数据应用为重点,充分发挥可靠性数据在电力发展中的指导性作用;以体系建设为保障,全面支撑电力行业和可靠性工作高质量发展;以数据质量为根本,牢固树立可靠性“数据质量是管理的生命线”的理念。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输配电与储能部副总经理姚捷认为,进一步增强高可靠、高品质的供电服务保障能力,未来,要健全供电可靠性本质可靠管理体系,深挖供电可靠性数据应用价值,深度拓宽停电数据来源,持续提升供电可靠性数据质量,探索面向客户的低压可靠性管理,打通客户可靠供电的“最后一公里”。
《报告》指出,“十五五”期间的电力行业可靠性管理,要把重点放在健全电力可靠性制度体系上,研究跟进能源行业转型、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发展进程,及时制定和调整电力可靠性管理法规制度文件,支撑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此外,强化电力可靠性管理举措,建立健全责任体系,提高可靠性数据质量,激发数据价值,推动全链条推广应用。(记者 曹雅丽)
原文链接:世界领先!中国供电可靠率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