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三特”,不能止步于“三线”

2025-10-15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三线建设中,数百万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背上行囊、告别故土、奔赴荒野,在“天当罗帐地当床”的艰苦环境中,书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即诞生和崛起于三线建设期间,数万建设大军历经18年,不仅用生命与赤诚锻造了宏伟的工程丰碑,也淬炼出了高昂的精神丰碑,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三特”精神。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开工誓师大会



高峡出平湖,精神聚人心。“三特”,虽起源于“三线”,但远不止于“三线”,所代表和昭示的是精神脊梁,是前行动力,是奋进明灯,穿越时空而又历久弥新。在建设高质量发展世界一流企业的新征程中,重温和弘扬“三特”精神,既是回望历史的致敬,也是应对当下的底气,更是面向未来的承诺。


时代浪潮奔涌,生活日益改善,一些人不禁疑问:“日子好过了,还需要吃苦吗?”“吃苦精神过时论”悄然滋生,催生出不少“苟且”“消极”或“躺平”心态。部分干部沉溺“舒适茧房”,把办公室当作“避风港”,视基层一线为畏途,怕风吹日晒、怕熬夜加班、怕直面矛盾,将“再苦不能苦自己”奉为圭臬。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一辈”,这句曾在葛洲坝工程建设现场回荡的铿锵话语,镌刻着“三特”精神的初心底色。回溯葛洲坝工程建设岁月,物资匮乏如影随形:建设者住油毡草棚、啃冻硬馍馍,在摄氏零度以下的江水里,并肩组成人墙施工作业,以“人均日负重超800斤”的惊人毅力,硬生生将“当今世界殊”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那时的苦,是“出力流汗透衣衫”的筋骨之劳,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之淬,更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万丈豪情。

三江基坑覆盖层开挖



诚然,新时代的“吃苦”,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走进白鹤滩水电站,答案在发电机组之上。世界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重达5000吨,相当于一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其实现运行摆度均小于0.1毫米历史最优成绩的背后,是工程师团队从首台机组转子进场,到最后一台机组并网发电1151个日夜的扎根深山、夙兴夜寐。这种“冥思苦想破难题”的脑力之苦,与老一辈“肩扛手凿战山河”的体力之苦虽形式迥异,却同样跳动着“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脉搏。

身处“四新”能建攻坚期,“四大转型”需破瓶颈,“八个底座”待筑根基,每一项都是实打实的硬任务,容不得半点“软骨病”。真正的吃苦精神,从来不是被动承受苦难,而是视畏途为归途,化坎坷为动力,主动“自找苦吃”的清醒——是领导干部发挥“头雁”精神,带头跑一线闯市场的魄力,是青年技术员跳“安乐窝”扎根偏远项目的抉择,是科研人员为技术突破在实验室“连轴转”的坚守,是建设者把民生工程做到群众心坎里的执着。这种吃苦,不再是“缺衣少食”的物资匮乏,而是“攻坚克难”的精神砥砺;不是“被动忍受”的无奈,而是“主动担当”的选择,是“体力型吃苦”“智力型吃苦”“精神型吃苦”的交织并存。


当前,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不确定因素增多,一些干部却陷入“本领恐慌”与“路径依赖”双重困境:面对新产业新业态,习惯用旧船票登新船、用老经验“刻舟求剑”;有的部门协同配合、互相补位意识较差,把“斗争”曲解为“彼此内耗”;有的在工作中蛮干盲干乱干,致使资源浪费严重。这种状态,与真正的战斗精神南辕北辙。

“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毛泽东同志的深刻论断,在企业发展史上写下生动注脚。面对工程建设中的地质险境、技术难关,老一辈建设者以“宁愿累死也不能撤退”的血性,把“不可能”变为“一定能”,用“特别能战斗”的浩然英雄气,一次次铸就世界惊叹的工程丰碑。这种战斗精神,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是困境中的逆势而上,是刻在骨子里的勇毅刚强。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如今,战斗场域已变,但战斗精神不可褪色。公司正处于决胜“十四五”、谋篇“十五五”的关键时期,同时又叠加业务结构聚焦转换期、质量效益改进提高期、矛盾风险处置消化期、科技创新能力快速培育期。

能源电力水利主责主业的深度聚焦,“五大关系”的统筹兼顾,创新驱动、绿色引领、数智赋能、改革拓新、精益创效的纵深推进,雅下水电站万亿工程、煤电清洁化改造、西部沙戈荒大基地、海上风电、压气储能、绿色氢氨醇一体化、三代核电、三峡水运新通道、葛洲坝航运扩能等一批重大项目的攻关拔寨,每项任务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亟须重塑战斗意识,锤炼硬核能力,把挑战当机遇,把风险当考验,把斗争当职责,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抓落实,用“办就办好”的巧劲解难题,凭“办必办成”的韧劲求突破。


湖北应城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从昔日的“战洪峰、斗激流”到今日“抓改革、促转型”,战斗精神应当成为能建人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也必将在新时代激流中掀起一朵朵澎湃浪花,只是其形态从“敢拼敢闯”的锐气,升华为“善作善成”的智慧。


当下,奉献情怀在一些地方正悄然褪色:有人把工作当成“等价交换”,计算付出与回报的精细账;有人在改革攻坚中“挑肥拣瘦”,对急难险重任务绕道走;更有甚者将“集体荣誉”抛诸脑后,将个人利益凌驾于企业发展之上。这种“精致利己”心态,与“三特”精神中的奉献初心背道而驰。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这句在三线工地上流传半个多世纪的朴实话语,藏着“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密码。当年,无数中国能建的建设者背井离乡,把最珍贵的年华献给祖国的能源电力事业,完成了我国90%以上的电力规划咨询评审和行业标准制定,90%以上的国内特、超高压输变电、火电与核电常规岛设计业务,70%以上的火电、50%以上的大型水电建设、20%以上新能源总承包工程。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基因,成为公司穿越发展周期的精神锚点。


新疆哈密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



新时代的奉献,早已超越单向付出的传统形态,在实践中焕发新生。在天山峡谷,建设者克服高原高寒气候,在戈壁托起世界最高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为南疆大地送去生态之水、发展之光;在乡村振兴帮扶点,驻村干部深耕田间地头,培育特色产业,让“能建红”温暖万千民心;在生产研发一线,科研团队昼夜攻坚,突破关键技术壁垒,让绿色储能技术闪耀创新之光。这些场景里,奉献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坚守,是“啃硬骨头谋突破”的担当,更是“创价值惠民生”的追求。

讲奉献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落到具体的岗位建功上。当前,推进企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还有许多难关要闯。“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谋篇布局、对标管理提升、核心技术攻关、数字化转型、亏损企业治理等“硬骨头”需要有人来“啃”,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应急救援等急难险重需要有人来“扛”,职工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需要有人来“办”。“特别能奉献”,就是紧跟国家战略,聚焦主责主业,在“国之大者”领域自觉挺膺担当;就是把每一项工程都建成“民心工程”,在积极作为中让群众感受“能建温度”;就是主动践行ESG理念,在扶贫、救灾、环保中勇担社会责任、擦亮央企底色。


雪山勘测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源于“三线”的“三特”水电建设基因,如今早已超越“三线”范畴,已然与我们的电力规划基因、火电装备基因融为一体,这些具有鲜明能建特质的精神印记在时代传承中自我超越、不断升华,必将浸润到每个能建人的思想深处,嵌入到企业发展的肌理之中,化为日用而不觉的修行,持续激励能建人擎举精神的火炬、挺起精神的脊梁,砥砺奋进,破浪前行,不断书写高质量发展世界一流企业的新篇章。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