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团队研发热电弹性体 或推动自供电设备新发展

2025-09-04

北京大学科学家团队近日研发出一种类似橡胶的材料,该材料具备将体热转化为电能的能力。这一技术进步有望让下一代可穿戴电子设备实现持续自发电,摆脱笨重电池或频繁充电的束缚。

本征弹性TEG的制造与测量。图片来源:《自然》(2025)

研究团队称:“我们的热电弹性体融合了类似皮肤的弹性与高能量转换效率,为下一代自供电可穿戴设备奠定了基础。”

这种新材料基于热电原理工作,即利用温差产生电流。当材料一侧较热、另一侧较冷时,热侧电子能量更高,会自然流向冷侧,带电粒子的流动便形成了电流,且温差越大,产生的电能越多。

中国团队研发的特殊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可借助人体持续散发的热量发电。人体皮肤温度恒定在37°C,而周围空气温度通常在20°C到30°C之间,新材料能捕捉这一温度差异并转化为电流。

科学家们在《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中介绍,这项技术的主要创新在于材料的橡胶般弹性。即便被拉伸至原始长度的150%,它也能恢复原状,还能承受超过850%的极端应变。

为改善材料的电性能,研究团队添加了一种名为N - DMBI的特殊掺杂剂。掺杂剂以极少量添加到材料中以改变其电性能,在此例中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显著提升了材料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

这一进展标志着n型热电弹性体取得重要突破。这类材料即使在机械应变下也能导电并保持导电性。此前,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发兼具高弹性和良好导电性的弹性体。这种类似橡胶的弹性使其能完美贴合皮肤,有效收集体热并转化为电能。

该材料适用范围广泛,不仅可用于可穿戴设备,还适用于医疗患者的健康监测器,可作为贴片佩戴或集成到衣物中,也可用于植入式设备,持续利用体温发电。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国家电投集团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