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层峦叠翠、革命薪火相传的皖西大别山腹地,一条由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投资建设的“绿色动脉”——和襄高速六安段正蓄势待发。它蜿蜒170公里,穿山越水,不仅肩负着缩短皖豫鄂时空、激活区域经济的重任,更以其对生态的精心呵护,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真谛,为革命老区注入绿色振兴新动能。
作为六安史上投资最大、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和襄高速六安段是科技与生态深度融合的典范,是交通建设与环境保护和谐共生的标杆。它的每一段路基、每一座桥隧,都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承载着老区百姓的期盼,正书写着皖西交通与生态共美的新篇章。
呵护一脉青山
巍巍大别山深处,一场岩石与智慧的“温柔对话”正在和襄高速六安段的核心工程——大别山隧道中上演。这条全长6.6公里的省界特长分离式隧道,横跨皖豫两省,其中安徽段长4.3公里,穿越5条断裂带,Ⅴ级围岩分布广,进口处浅埋段长,是全线地质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控制性工程。面对严峻挑战,建设者摒弃“硬碰硬”,创新采用“温柔开凿术”,力求将对山体的扰动降至最低。
利用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对隧道围岩实现毫米级精度建模,相当于为山体做“CT”,精准导航掘进。控制性爆破技术大幅减少震动,既保障了山体稳定,又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在大别山隧道掘进中,洞内掘出的60万吨石渣,经AI智能配比优化,变废为宝,经处理后成为符合标准的路基填料。边坡开挖后,“生态乳液”即时喷附,创新“永临结合”绿化,让临时便道提前披绿,融入山体,有效减少了施工期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和视觉影响。
技术员周庆涵凝视着隧道数字孪生系统屏幕,上面实时跳动着7类36台智能设备传回的海量数据。“我们不是开山者,而是山的医者。”配合“地下工程数字化管理系统”与先进机械化装备,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分析与模拟,驱动工艺优化,施工效率提升25%,实现“零事故、零伤亡”目标。
正是这种对青山的深度“倾听”与“对话”,让工程得以提前4个月顺利贯通。当最后一盏智慧灯光点亮隧道深处,隧道上方覆盖的20万平方米原生林,依然苍翠如初。
珍爱一泓碧水
在碧波荡漾的响洪甸水库西南角,一座造型独特的特大桥巍然耸立——鲜花湖特大桥。其标志性的剪刀X型双支薄壁桥墩,宛如一朵盛放的鲜花,点缀于青山绿水之间。
这座主跨220米、主塔高104.8米的鲜花湖特大桥,是六安境内跨度最大、塔高最高的斜拉桥,更是建设者践行“两山”理念的绿色杰作。
“环保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中国能建葛洲坝交投和襄公司副总经理李宗耀站在即将合龙的鲜花湖特大桥上说道。从设计伊始,项目便与碧水立下“君子之约”。施工中,临水侧严密封挡,裸露边坡被“绿色襁褓”包裹;智慧拌合站内,“生态双翼”系统年处理废水6万吨,再生为10万立方米可用于降尘的循环水。低噪音设备、粉尘控制技术,最大限度降低扰动,让这座现代化的桥梁与周边的绿水青山和谐共生。
环保成效的背后,离不开科技的精准护航。运用“BIM+北斗”技术构建毫米级数字孪生体,实时监控主塔线型;Midas软件精准模拟斜拉索索力。大桥贯通时,水库悬浮物浓度始终低于20mg/L,远优于国家标准。这一泓碧水的清澈,正是工程对绿水青山最深情的回馈。
造福一方民
和襄高速六安段,是一条激活大别山“金山银山”的振兴之路、惠民之路。
在金寨县青山村,村民汪明宏站在新加固的漫水桥上,目送满载毛竹的卡车驶向江浙。“过去桥窄,重卡进不来,竹子烂在山里。现在家庭年增收一万多元,农闲还能去竹制品厂做工。”他的笑容里,藏着和襄高速的民生温度。
这样的温暖在全线流淌,在金寨,茶叶、中药材、山珍等特色农产品外运时间将缩短,将直连长三角物流网。在六安,数千建设者中有三分之一是本地农民工,技能培训让他们变身产业工人。正如青山镇党委书记所言,“这条路,让山货出得去、游客进得来、乡亲留得住。”
数据勾勒出更宏大的图景,六安市民万成感慨:“今年春节从襄阳回家路,将不再‘翻山越岭’了。”家住合肥的刘国华憧憬着通车后的便利,“待和襄高速通车后合肥到金寨1小时直达,带家人去天堂寨看云海,不用再‘披星戴月’”。
当鲜花湖大桥的拉索沐染金光,大别山隧道的灯光穿透幽深,和襄高速六安段的建设实践本身已超越物理意义。它正谱写着科技与生态的协奏曲,奏响着工程伟力与民生温度的交响乐,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每一寸道路都浸润着对自然的敬畏,每一处工程都延伸着振兴的希望。
这条穿行于大别山“绿色动脉”,正加速推进,将宏伟愿景化为生动现实。它载着山珍出深谷,迎着游客入画境,在绿水青山中奏响生态与富裕同行的乐章,证明发展的脚步可以如此轻盈,前进的征程能够这般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