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与山的承诺:银线穿秦岭,光明照万里 ——中国能建新疆院秦巴特高压攻坚纪实

2025-09-01

  内蒙古腾格里沙漠腹地,粗粝的风沙昼夜不息地扑打着绵延的光伏板阵,发出低沉的轰鸣。

  两千公里之外,在陕西汉中秦巴山脉层叠的褶皱深处——城固县的险壑、西乡县的陡崖、镇巴县的密林间,一群来自中国能建新疆院的电力工程师们,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

  他们手中紧握的图纸上,一条承载着沙漠光能的银线,正顽强地向南延伸,直指长江之畔的江西。这便是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关键工程——腾格里送电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中,以险峻著称的包7段。

  秦巴天堑,步履丈量艰险

  全长129.5公里,需架设约260基铁塔,最大海拔落差高达1400米——包7段的数字背后,是横亘在新疆院设计团队面前的巍巍天堑。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需要用脚步去征服的现实战场。外业勘察的半个月,恰逢陕西历史性高温,汉中气温一度冲破43摄氏度。越野车在崎岖的盘山路上剧烈颠簸,车轮碾过碎石发出的每一次刺耳声响,都像是大山的警告。车窗外,是深不见底的幽谷;脚下,是松软易滑的陡坡。烈阳将裸露的山岩炙烤得滚烫,安全帽下的发梢不断滴落汗珠。

  然而,当目光投向远方如巨龙般起伏的险峻山脊,队伍中一位有经验的工程师管仁峰抹去脸上的汗水,指着前方对身旁的年轻人蔡祥露坚定地说:“再高的山,也挡不住咱们找对方向。”这支队伍里,75%是党员,他们的身影,是攻坚克难的无声誓言。

  智慧破局,只为青山无恙

  在镇巴县一段仅两公里的预选路径上,设计团队与大自然展开了一场无声的较量。一片潜在的浅层滑坡区,以及村民赖以生存的林地、脆弱的生态屏障,成为必须逾越的障碍。为了寻找最优解,他们在三座陡峭的山头间反复攀爬、仔细勘测,整整折返了五趟。

  最初设想的“捷径”要穿越一片不稳定的碎石坡,风险巨大;另一个绕行方案又可能侵占宝贵的林地资源。直到第三次登上制高点,综合审视全局,西侧一道不起眼的山梁才在工程师们专注的目光中显现价值——它精妙地绕开了地质风险点,又将线路对原始森林的惊扰降到了最低限度。

  当图纸上那决定性的百余米微调最终落笔,尽管每个人裤腿都沾满泥土与草屑,胸腔因剧烈运动而剧烈起伏,一句发自肺腑的“这几趟,值了!”却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这份“值了”,是对专业、责任与生态敬畏最朴素的诠释。

  面对秦巴山区普遍超过30度的陡坡和复杂的地质构造,新疆院团队亮出了科技与智慧的利剑。他们创新应用“高低腿”不等高塔基设计,如同为铁塔打造“定制鞋履”,通过灵活调整塔腿长度来贴合剧烈的地形起伏,单基塔就能减少土石方开挖20%-30%,大大减轻了对山体的创伤。在坚硬的岩坡区域,他们大胆采用锚杆基础和嵌固式嵌岩基础,巧妙“借力”于山岩自身的承载力,相比传统台阶式基础,混凝土用量锐减40%以上,有效规避了大规模削坡带来的生态灾难。

  路径选择上更是慎之又慎,坚决绕避原始林区核心地带,辅以精细化的塔基设计(高低腿结合原状土基础),硬生生将每公里线路的林木砍伐面积从传统方案的约12亩压缩至仅5亩。仅包括7段129.5公里线路,累计减少的林木砍伐就高达1400亩!这背后,是设计者对每一寸山林的拳拳之心。建设期同步规划的塔基挡墙、边坡快速植草等综合措施,确保工程区水土流失量比国家标准限值再降40%,土壤侵蚀模数牢牢控制在优良的200吨/(平方公里·年)以内。银线蜿蜒而过,青山生机依然。

  沙砺锋芒,山铸担当

  参与这条纵贯千里的能源大动脉建设,对来自边疆的新疆院而言,意义远超一个工程项目的范畴。腾格里沙漠的广袤与严酷,是新疆院熟悉的“战场”。从新疆辽阔的戈壁滩起步,他们在极端环境电网工程勘察设计、特殊地形(尤其是沙漠、戈壁、高山)施工技术以及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协调领域,淬炼出独特而深厚的实践功底。

  挑战秦巴山脉这一世界级的复杂地形,成功应用并验证了陡峭山区特高压直流输电的一系列核心设计技术和环保解决方案(如高低腿塔基、嵌岩基础、精细化路径优化算法),是对新疆院技术实力的极限考验。这极大地提升了其在跨区域、长距离、复杂环境特高压工程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与行业话语权,标志着新疆院具备了角逐全国先进的输变电工程技术底气。

  腾格里送电江西工程是国家实现西北富集清洁能源(风电、光伏)大规模、远距离、高效外送的战略通道。新疆院深度参与其中,成功将新疆及西北地区在新能源开发、远距离输电领域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技术结晶,应用于连接西北能源“粮仓”与华东负荷核心的宏大实践。这不仅是一项技术任务,更是对国家“西电东送”战略、能源结构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担当,展现了新疆院服务国家大局的赤诚之心。

  通过参与此类国家级的重大示范工程,新疆院所收获的尖端技术、复杂项目管理经验和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将成为极其宝贵的财富。这些经验将直接反哺和服务于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未来更大规模的新能源基地规划、建设及电力外送通道的设计,为区域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筑起坚实可靠的技术基石和人才储备。

  光明所向,千里绿意馈长江

  这条横跨中国版图的银线工程规划年输送电量高达400亿千瓦时,其中超过60%的能源,源自腾格里沙漠及周边地区无尽的风力和阳光。一个震撼的数字彰显其深远的绿色价值:相比江西原本主要依赖的煤电结构,这条能源通道每年将为华东负荷中心减少约20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按替代煤电碳排放系数约0.5吨/千瓦时计算)。

  江西及整个华东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强劲引擎,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点区域。来自西北大漠与山川的清洁电力奔涌而至,为这些地区显著降低单位GDP能耗与碳排放强度、加速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强大外援。

  图纸上的线条,正化作秦巴山巅巍然屹立的钢铁脊梁。当电流最终驯服最后一个险峻的垭口,奔向长江之畔点亮万家灯火,这条由新疆院参与建设,以智慧、汗水与绿色匠心铸就的通道,便庄严兑现了沙与山跨越千里的生命承诺。它不仅印证了人类能够以智慧和毅力在自然的宏大篇章中镌刻光明的印记,更彰显了新疆院人集体智慧的力量,在推动能源清洁转型、守护绿水青山、照亮神州大地的壮阔征程中,那份永不言弃、精益卓越的初心与实力。

  腾格里的风沙磨砺了他们的坚韧,秦巴的险峰铸就了他们的厚重。此刻,这份坚韧与厚重,正通过这条跳动着澎湃能量的银线,化为驱动时代向绿前行、生生不息的永恒脉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