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江湾

2024-04-26

  4月23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报道南方电网公司在江湾镇开展抢修工作。

  连日来,南网报记者前往受暴雨影响较大的广东韶关、清远,广西梧州等地区,深入防汛抢险一线,采访报道南方电网公司在当地有序开展抢修复电工作。在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江湾镇,记者记录了当地抢修复电的过程,展现了暴雨中人们顽强的拼搏。

  谁也没想到,韶关江湾镇会成为这次暴雨的重灾区。受山体滑坡、道路塌方等影响,当地的交通、通信、供电一度中断。

  4月20日11时,广东省韶关市三防指挥部将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时间紧迫,广东电网公司韶关供电局迅速成立江湾镇现场抢修工作组,韶关城区供电局总经理潘炜坊被任命为现场总指挥,韶关供电局生产技术部总经理王娴担任副指挥。协调组、工程组、保电组、物资组、安监组、后勤组的组织架构很快搭建起来。

  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江湾镇面积217.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4.7%,如果不熟悉当地地理环境,很难快速进入工作。潘炜坊决定把曾经在江湾镇工作过的供电员工全部召集回来,他们既能担任向导,又能成为现场的工作负责人。白顺旺、钟贤文等10余名已经走出江湾供电所的员工就这样重新回到当年奋战过的地方。同时,韶关乐昌、始兴、南雄、翁源等供电局也抽调骨干力量支援。150人的抢修队伍各就各位,按照应急响应机制高效运转。

  江湾供电所所长黄桂涛是第一个从外部进入江湾镇的供电员工。4月21日下午,这位党员携带卫星电话等紧急救援物资,乘坐政府的直升机回到江湾供电所,与值守在所里、劫后余生的两位同事紧急投入工作。当日20时左右,江湾镇2个安置点、2个临时应急指挥所、卫生院等点亮灾后第一盏灯。

  更多的人还堵在离江湾镇将近20公里的地方。山体多处垮塌,道路被淤泥和倒塌的树木阻断,直到4月22日凌晨,道路抢通。抢修队伍才顺利抵达江湾供电所。

  此时的江湾镇被覆盖上一层厚厚的淤泥。空中是运送伤员和物资的直升机,地面上是穿着各种制服的救援队伍,警察、消防、电力工人……没有人的衣服是干净的,裤子上尽是泥巴。

  江湾镇5条线路成为重点攻坚线路,指挥中心、临时安置点、卫生院等重点场所则是重要保供对象。韶关供电局使用直升机空投等方式,往灾区运送进21台发电机,为当地应急供电。

  抗灾救援一线,供电员工就像一个个齿轮,嵌入到当地政府组织的应急保障体系中,与部队、交通、通信、供水、医院等多点协同作战。同时自身内部的抢修、后勤保障、安监等也需要严丝合缝地配合。任何一环的缺失都可能导致停滞。

  “今年3月我们就提前做好了物资储备,洪水一来,值班人员、司机全部就位,根据抢修需求发放物资。”韶关供电局供应链服务中心副总经理彭盛祥说。

  道路抢通当天,广东电网公司应急特勤队第一时间进入灾区,为现场抢修提供40台对讲机、9台卫星电话,并利用无人机开展前期灾情勘察,为当时通信瘫痪的现场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沟通联络、信息共享等服务。

  此外,得益于去年年底韶关供电局完成的配网改造,梳理解决了中低压跳闸问题,保证了这次暴雨灾害中大部分电力线路完好,一旦具备抢修条件,供电人员就可以较快完成抢修复电。

  梁屋村、胡屋村是最后两个没有复电的行政村。梁屋村受损的电线杆属于跨河线路,更换新的线杆、导线都不难。难的是在没有交通的条件下怎么完成这项任务。白顺旺等人想到的办法是绕到对面更高的山上,把眼前的三道河流规避过去。30多名供电人员轮番抢修了12个小时,到4月23日晚上7时30分,梁屋村的灯亮了。村民三三两两聚在路灯下,剥着笋子,话着家常。

  在受灾较严重的胡屋村,道路上的淤泥接近胸部,人徒步无法进入。政府将发电机空投到了附近的周塘村。从地图上看,周塘村与江湾供电所相距7.6公里,如果平时开车,一脚油门踩下去,12分钟就到了。但是现在山体滑坡、道路塌方,河流变道,水流的速度与深度都不可测,只能人摸索着前往。

  由于太过危险,4月23日下午4时左右,潘炜坊等人就一直在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前方情况,决定是否派人前往。当时最大的问题在于,近处有一条河流,河水湍急。有村民曾蹚过去,上面还有一根拉绳。做好应急抢修准备后,晚上6时,韶关城区供电局生产计划部高级作业员袁祯韡和另外两位同事出发了。第一段湍急的水路,由供电局协调救援人员通过挖掘机送过去。第二段水路,水流相对较缓,三人顺利渡过。到晚上9时30分左右,他们来到第三段水路,因为不知深浅,实在不敢过去。

  袁祯韡当时很想回去,但是因为身上带着必须给最后一个行政村通电的任务,只能咬牙往前走。他们找到附近小水电站的人,带着他们蹚过第三段水路。水没过膝盖,灌进水鞋,人在水中,似乎随时会被水冲着往下走,三个人手牵着手,就这么挨到了水边,继续走。在将近晚上12时,袁祯韡等人赶到了周塘村,顺利拿到发电机,随即开展抢修复电工作。

  4月24日中午12时,江湾镇全部行政村复电。

  在江湾,还有许多不计较得失的人物在诠释感人故事。他们或双手提着20多份盒饭,徒步将近3公里将补给送进江湾镇;或跋山涉水,不辞辛苦,点亮一盏又一盏的灯……

  水退、人进、电通的背后,是应急机制的完善,是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决心,更是人民至上的信念。

  南网报记者 刘杰 李伟华 通讯员 杨雅洁 于芳芳 邱懿 潘跃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南方电网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